党建引领聚合力,多元举措奏响民族团结“最强音”
资料来源:民族街道 发布日期:2025-06-26 09:22
字号:
打印: 保存:

  近年来,民族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工作实际,通过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互嵌的模式,探索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路径,积极创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 擎党建旗帜“凝心”,筑牢“同心同行”思想堡垒

  街道充分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与战斗堡垒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依托“党建+民族”工作模式,把民族工作融入街道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专题民族工作9次,实现党建与民族工作同频共振。打造“共育团结石榴籽,共享民族幸福花”宣传宣讲品牌,依托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石榴籽”基层宣讲队等平台载体,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书记讲党课”等党内活动有效结合,并创新丰富文艺表演、典型故事分享等形式,推动民族理论政策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主题党日6场、政策宣讲10余场、集中学习12次、专题培训3期、群众文化活动2场,覆盖党员群众2000余人次。

  二、植民生温度“暖心”,深耕“手足相亲”情感沃土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着力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为全龄人群提供多样化服务。针对老年群体,通过老年大学民族街道分校,开设音乐、舞蹈等7类课程,已开设186期,招收学员208人。同时每月18日开展义诊、义剪等志愿服务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针对青年群体,通过青年夜校开设瑜伽、化妆、电商直播带货等课程22期,不仅为青年人提供技能培训,并丰富青年人业余生活;针对儿童群体,开设早教、少儿普惠式舞蹈、绘画、书法等课程68期,涵盖文体娱多方面内容,为儿童营造一个舒心快乐的成长氛围;针对居民多元化就业需求,将阿吉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为“零工驿站”,打造“家门口”的技能培训品牌,积极联动上级党组织、人社部门和优质培训机构,围绕计算机应用、母婴护理、推拿按摩、羊绒手工编织等热门领域,精心设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30项,截至目前,已开设各项技能培训课程13期。

  三、促文化交融“聚力”,扛起“共生共荣”使命担当

  民族街道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实物实景实事中,通过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点)”“石榴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等阵地资源,以传统节日、“民族政策宣传月”为活动载体,深入践行“守望相助 团结奋斗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宣传活动,举办“民族共富市集等多元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苏力德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集资打造“石榴籽心连心”大舞台,举办的“绒绣传非遗、端午粽飘香”大型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开展“民族大团结 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敬老爱老暖人心 民族团结传温情”主题摄影活动、“石榴花开迎春来,巧手共绘民族情”团扇制作体验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同乐庆元宵”活动、“家风润万家,同心筑团结“活动等文化浸润活动,开设“石榴籽”红色影院,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主题观影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次,播放各类红色电影20余场次,惠及各族群众5000余人次。

  四、汇群众合力“汇心”,共绘“和而不同”幸福图景

  民族街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以“居住融合、服务共享、治理共商”为抓手,充分发挥辖区共驻共建单位优势,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无缝隙的“暖心”服务,构建“1+N”志愿服务模式,吸引有识有能有志之士和社会资源、团体加入社区治理中,打造“暖心服务矩阵”,发动各族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组建“居民议事会”“石榴籽议事厅”,在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民生项目中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变被动等待为主动上门,推动民族团结与社区发展同频共振。截至目前,开展议事协商80余次,解决屋顶漏水、居民用水用电、暖民早市高峰期交通拥堵、摊位布局优化、环境卫生提升等难题80余件,切实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官方微信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手机端

便民热线

智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