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2020年8月12日我局受理了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现将受理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8月12日---2020年8月18日 (5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477-8337652 通讯地址: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东胜区分局行政审批室 邮 编:017000
编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 评价机构 |
受理日期 |
1 |
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危废库建设项目 |
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 |
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
内蒙古禾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0年 8月12日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危废库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2020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
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危废库建设项目 |
|||||||||||||||||||||||||||||||||||||||||||||||||||||||||||||||||||||||||||||||||||||||||||
建设单位 |
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
|||||||||||||||||||||||||||||||||||||||||||||||||||||||||||||||||||||||||||||||||||||||||||
法人代表 |
杜仲义 |
联系人 |
李志东 |
|||||||||||||||||||||||||||||||||||||||||||||||||||||||||||||||||||||||||||||||||||||||||
通讯地址 |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塔拉壕镇 |
|||||||||||||||||||||||||||||||||||||||||||||||||||||||||||||||||||||||||||||||||||||||||||
联系电话 |
18947771989 |
传真 |
/ |
邮政编码 |
/ |
|||||||||||||||||||||||||||||||||||||||||||||||||||||||||||||||||||||||||||||||||||||||
建设地点 |
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 |
|||||||||||||||||||||||||||||||||||||||||||||||||||||||||||||||||||||||||||||||||||||||||||
立项审批部门 |
/ |
批准文号 |
/ |
|||||||||||||||||||||||||||||||||||||||||||||||||||||||||||||||||||||||||||||||||||||||||
建设性质 |
新建■改扩建□技改□ |
行业类别 |
G5949其他仓储业 |
|||||||||||||||||||||||||||||||||||||||||||||||||||||||||||||||||||||||||||||||||||||||||
占地面积(m2) |
20 |
绿化面积(m2) |
/ |
|||||||||||||||||||||||||||||||||||||||||||||||||||||||||||||||||||||||||||||||||||||||||
总投资(万元) |
5 |
环保投资(万元) |
5 |
比例(%) |
100% |
|||||||||||||||||||||||||||||||||||||||||||||||||||||||||||||||||||||||||||||||||||||||
评价经费 |
/ |
预计投产日期 |
||||||||||||||||||||||||||||||||||||||||||||||||||||||||||||||||||||||||||||||||||||||||||
一、项目由来 宏丰露天矿位于鄂尔多斯市万利矿区规划区内,万利矿区是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神东基地内的国家规划矿区东胜矿区的一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旗和达拉特旗境内。宏丰煤矿保有资源/储量62.85Mt,划归露天开资源储量为5268.74万t,可采毛煤总量为5399.81万t,生产能力为3.0Mt/a。 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机械废机油,年产量为10t。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危废库总占地面积20m2,现厂区并未施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属于“四十九、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和仓储业180仓储(不含油库、气库、煤炭储存),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物流配送项目”类别,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因此,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在接受委托后,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及工程分析,并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就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期及营运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采取的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评价结论经环保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将作为本项目营运期环境管理的依据。 二、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12月29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1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12月29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11月7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 (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年4月28日; (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10月1日; (10)《关于发布<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的公告》,2017年10月1日; (11)《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999年10月1日。 2、评价导则和技术规范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 (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 (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2013修改单; (8)《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第1号,2016年8月1日); (9)《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 三、拟建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危废库建设项目 2、建设性质 新建 3、建设地点 本项目在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建设20m2的危废库。危废库主要储存废矿物质油和废油桶。项目中心点经纬度为:东经110°2'51.31",北纬39°55'14.66",危废库北侧680m为阳塔村、西侧为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区、东侧为空地、南侧为空地。本项目在厂区位置关系见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
图1本项目在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的位置 4、总投资及环保投资 项目总投资5万元,全部为环保投资。 5、建设内容 项目把厂区仓库改造成危废库,危废库建筑占地面积20m2,建筑高度4.5m一层,砖混结构。主要用于储存废矿物质油和废油桶;危废暂存库内门口两侧各设1个1m×1m×1m的事故池。平面布置图见附图1。 项目组成情况详见表1。 表1项目组成表
6、主要设备 本项目主要生产设备为6个机油桶。 表2危险库主要设备
7、储存物质 本项目建成后储存物质特性及预计储存量见下表: 表3 危险废物特性及预计储存量
8、公用工程 8.1 给水 本项目为危险废物仓库建设项目,项目不新增劳动定员,未增加生活用水;危废库运行过程不需要生产用水。故本项目运营期无需用水。 8.2 排水 本项目不新增劳动定员,无生活污水产生;危险废物暂存过程无需生产用水,故无生产废水排放。 8.3 供电 本项目总用电负荷为2.4kW,主要为仓库照明及通风设备负荷,供电电压220/380V,电源由厂区现有供电系统接入。 8.4 供暖 本项目冬季无需供暖。 9、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本项目劳动定员从厂区现有工作人员调配,不新增劳动定员,危废库年运行天数330天。 10、产业政策及选址合理性 10.1产业政策 本项目为危废暂存间项目,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本项目属于“第一类 鼓励类:四十三: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15、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10.2选址合理性分析 项目选址于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厂址邻近周边均为平原,项目所在区域不在溶洞区或易遭受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影响的地区,不在水源地保护区,不在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范围内,附近无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 评价认为选址合理。 10.3规划符合性 本项目位于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2010年9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写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露天煤矿3.0Mt/a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2010年11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给出审批意见,同意项目建设。2012年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提交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露天煤矿30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表,2012年4月1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给出验收意见,项目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本项目为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产生的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属于厂区配套项目,位于工业用地范围内,符合厂区规划。 10.2“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 “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及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本项目与“三线一单”的符合性分析如下: ①生态红线区域 目前鄂尔多斯市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正在积极有序的开展。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规划》,项目不属于生态环境极敏感和生态功能极重要的区域内,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 ②环境质量底线 根据本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数据可知,本项目所在区域为不达标区。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较少,本项目的建设不会降低当地环境质量,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③资源利用上线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项目运营期无大量水资源、电等的消耗,故符合资源利用规划,符合资源利用上线要求。 ④负面清单 《自治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于2018年3月12日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内政发【2018】11号”文发布。本项目建设地点不在《自治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内。 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三线一单”的相关要求。 |
||||||||||||||||||||||||||||||||||||||||||||||||||||||||||||||||||||||||||||||||||||||||||||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源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2010年9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写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露天煤矿3.0Mt/a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2010年11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给出审批意见,同意项目建设。 2012年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提交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露天煤矿30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表,2012年4月1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给出验收意见,项目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仓库,目前为空置状态,水泥地面。 现存主要环境问题: ①停车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仓库目前为空置状态,不存在原有污染。但地面渗透系数达不到10-10cm/s,还应该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中的要求,设置泄露液体收集装置、安全照明设施、分区堆存要求等。 整改措施:新建一危废库,暂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产生的危险废物,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危废库地面重新进行防渗,危废库地面整体基础采用10cm厚细石混凝土+2mm厚防渗漆,保证渗透系数≤10-10cm/s;库房内设有排水沟和挡水坎;危废暂存库内门口两侧各设1个1m×1m×1m的事故池,用来收集库内渗漏液,渗透系数≤10-10cm/s;配置安全照明设施和防爆设施。危废库主要储存废矿物质油。 |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 东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偏东,全境在北纬39°39′~39°58′,东经109°08′~110°23′之间,东西长106km,南北最宽处35km,境域轮廓呈东西长条形,总面积2160km2。境东与准格尔旗接壤,南与霍金洛旗毗邻,西与杭锦旗搭界,北与达拉特旗相连。境内平均海拔高度1460m,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在巴音敖包乡的布日嘎斯太村,海拔1615m,最低点在塔拉壕乡的红泥塔村,海拔1269m。 2、地形、地貌 鄂托克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一般在1100~1900 m之间。西北部为山地和梁地,阿尔巴斯山绵延于此,主峰桌子山海拔为2149m,为鄂尔多斯高原第一峰;中北部为多尔弄温都尔梁地;东南部是浩瀚的毛乌素沙漠。 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地形简单,地貌单一,从区域上看其形态为山前冲积、洪积平原,总趋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向黄河倾斜,倾斜坡度百分数1%—5%,海拔高度1080—1165m之间,相对高度60m。冲洪积平原组成物质为砂卵砾石层,夹不稳定的粉质粘土层。其上普遍被风积沙覆盖,形成流动或半固定沙丘地貌,沙丘形态呈馒头状,高度1—5m,沙丘上生长白刺。 3、气候、气象条件 东胜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基本特征是春季大风频繁,夏季炎热少雨,秋季冷暖变化显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受海洋性气团的影响,盛行东南风,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的影响,盛行西北风,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年平均气温5.9℃,年平均风速3.1m/s。年平均降水量387.7mm。 多年平均气压:853.9hpa。多年平均气温:5.9℃ 极端最高气温:35.3℃(1997年7月22日) 极端最低气温:-29.8℃(1957年2月8日) 累年平均相对湿度:50% 累年平均降水量:387.7mm 累年最大降水量:586.7mm(1978年) 累年最少降水量:181.0mm(2000年) 累年平均风速:3.1m/s 累年最大风速:20m/s 4、水文、地质 东胜区地质构造简单,断层不发育。地层走向东西两端向南或南西方向延伸,地层上部覆盖第四纪黄土层,局部含钙质结核;地耐力为18-20t/m2。地震基本烈度为7级,基本符合城市用地建设需求。 东胜区地下水按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性质和埋藏条件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上部含水层(1A层~1B2层)中的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下部含水层(层1F以下)中的地下水类型为弱承压水。基地附近地下水以潜水形式存在,而潜水又以裂隙水、孔隙水为主,埋深大于7m。深层地下水受大地构造控制,属于深层阻水构造。浅层地下水则以东胜梁为分水岭,以北一部分补给深层地下水,一部分补给库布其沙漠或排泄于黄河;分水岭以南两部分,一部分向东南方向运动,最终排泄于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流,另一部分则缓慢向西南运动,排泄于内流水系,形成地表水体。 5、地表水系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有大小河流和季节性河谷近百条,流域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44%,年均径流量为13.1亿m3。其中,黄河流经728km,占黄河总长度的1/7,流域面积占黄河上中游地区总面积的1/5,年过境水量316亿立方米;有大小湖泊820个,总水域面积330多km2,储水量约6.18亿m3。 东胜地区地表水、浅层地下水以东西分布的东胜梁为分水岭,分别向北流经达拉特旗注入黄河,向南汇入乌兰木伦河经伊金霍洛旗和陕北注入黄河。境内无长年性河流,各河川均属季节性河流,只有降暴雨才有洪水,平时无水,河底全是砂石。地表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一部分通过松散砂岩层渗入地下,补给浅层地下水,另一部分通过沟川排泄于境外或流入境内湖泊、水库。境内较大的河川有哈什拉川、罕台川、铜匠川、独龙川、阿布亥沟、西柳沟等。 6、土壤资源 东胜区土壤共划分为9个土类,21个亚类,60个土属,167个土种。本项目区域范围内分布着栗钙土(栗钙土和淡栗钙)、粗骨土和风沙土。 风沙土为区域最广泛的土壤类型。无结构,基本上无层次分异,腐殖层不明显,漏水漏肥,温差变化大,蒸发快易干旱,土壤肥力低劣,腐殖质积累甚微,不宜为农田。主要有蒿属、白刺等,覆盖度很低,一般在10-20%。 栗钙土为该地区主要的农牧业用地的土壤类型。地貌类型为剥蚀平原,海拔1070~1556m之间,地下水位较深,水质良好。该区风蚀沙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具有腐殖质累计和碳酸钙聚积的成土过程。 粗骨土是一类生产性能不良的土壤,一般不宜农用。局部坡麓及平缓地段已开垦种植薯类,谷类、豆类、芝麻等耐旱的粮油作物或果、茶等经济林木,但一般产量不高。 7、矿产资源 东胜区目前共有35座煤矿,设计产能8610万吨/年,其中井工矿14座(8座生产煤矿,1座技改煤矿,5座续建煤矿中1座正在试生产),露采矿21座(16座生产煤矿,4座技改煤矿中1座正在试生产,1座煤矿正在复垦),露天煤矿回采率达到95%以上,井工煤矿回采率达到75%以上,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东胜区共有41家企业(煤炭生产企业7家,煤炭经营企业36家)进驻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截至11月9日共完成电子交易量5648万吨(线上交易227万吨、线下交易5421万吨),交易额97.38亿元(线上5.22亿元,线下92.16亿元)。 8、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地质 ①地质结构 评价区域内地质结构简单,断层不断发育。在区域地质结构上,拟建场地位于华北块体内阴山隆起带和鄂尔多斯隆起两个次级构造上。阴山隆起带形成较早、规模大,内部结构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近代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鄂尔多斯隆起形成较晚,规模较大,但内部结构简单,构造运动单一,是华北块体内最稳定和完整的构造单元。 ②地层岩性 评价区内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的中生代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沉积。出露地层主要有中生界的三叠系上统、侏罗系下、中统和白垩系下统;新生界的新近系上新统和第四系。其中,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岩性为灰黄、灰绿色含砾砂岩夹紫红、黑灰色粉砂质泥岩,砂岩中常含龟背石为特征;侏罗系下统延安组(J1y)岩性为兰灰、浅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淡黄色块状中粒砂岩、细砂岩,中、下部夹有煤线和多层可采煤层,底部有一层2-15m的灰白色含砾中粒石英砂岩(白砂岩),是与下伏地层的分层标志;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岩性为一套灰白、灰黄、灰绿、紫红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夹蓝灰色泥岩和煤线,其底部常含砾石、铁质结核及龟背石。安定组(J2a)岩性为灰白、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顶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灰褐色泥质粉砂岩;白垩系下统(志丹群)是项目区分布最广的地层,由红色大型斜层理发育的砂岩与杂色中小型斜层理的砂岩、细砂岩及泥岩组成,可划分为伊金霍洛组(K1y)和东胜组(K1d)。 下部岩性为黄绿、紫红、黄色砾岩;中部为黄绿与暗紫色中粒长石质砂岩互层,具大型斜层理;上部岩性为紫灰、紫红、黄绿色含砾砂岩、砂砾岩夹砂岩、砾岩,具水平层理。出露厚度126.88m,与下伏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呈不整合接触。 第二岩段(K1y2):广泛出露于北部沟谷两侧及西部奎则淖—纳林什利—阿刀亥一带。岩性为蓝灰白、淡紫红色泥岩含石膏、砂岩具大型底部收敛型交错层理。出露厚度30-35m,与下伏第一岩段(K1y1)连续沉积。 新生界地层有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新近系仅见上新统;第四系仅见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其中,上更新统(Q3)按岩性、岩相和层序划分为萨拉乌苏组(Q3s)和马兰组(Q3m)。萨拉乌苏组(Q3s):零星分布于乌兰木伦河、牛孛牛川两岸,常构成阶地。下部为土黄色砂石层夹砂土层,上部为铁锈色砂土层夹砾石层,为河相沉积。区域地层厚度5-42m。马兰组(Q3m):分布于工作区东部沟谷上缘和山丘边坡。地层为浅黄色粉砂层及粘土粉砂层,含钙质结核,具垂直节理。出露厚度2-32m,一般为2-8m。 上更新统与全新统未分(Q3+4):分布于木独石梨、牛定壕、乌兰木伦河、补连沟等洼地和沟谷两侧山梁上。底部为黄色含细砾砂土,中部为黄绿、灰绿色砂、砂质粘土,上部为土黄、土红色粉砂、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及白垩土,属河流相湖沼相沉积。出露厚度27.3-36.1m。 按成因类型,全新统Q4可分为冲击层Q4al、湖积层Q41、风积层Q4eol。其中: 冲击层Q4al:分布于区内沟谷何川中。底部为灰白、灰黑色砂及砂砾石层下部为灰黑色砂质粘土、淤泥层,上部为次生黄土和砂土,具垂直节理,层厚3-20m。 湖积层Q41:分布于湖盆或较大的积水洼地中。下部地层为灰白色细砂,局部含粘土,上部为灰白、灰黑色淤泥和砂层,其上多被风砂所覆盖。地层厚度13.14m。 风积层Q4eol:主要分布于南部并零散分布于各地。由滚圆良好的黄褐色中细粒石英砂及长石、少量暗色矿物组成。多形成流动沙丘、沙垅、沙岗及半固定沙丘。沙丘一般5-20m。
图2 区域地质图 ③含水层组划分 根据地貌及含水层岩性特征,区域含水组划分为高原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区、丘陵层状岩类裂隙水区和沟谷松散岩类孔隙水区。 a.高原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区 该区含水层主要由白垩系下统(K1)和第三系上新统(N2)的碎屑岩地层组成。第三系含水层仅分布于东胜市区一带,厚度约10-40m;白垩系含水层厚度38.11-220.57m,且分布不均匀。该区地下水总的径流趋势是由添漫梁一营盘壕一带向四周径流,西部地区由阿布亥一大顺壕—带向东径流。 水位浅水量贫乏开采区:该区分布于本片西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含水层主要由白垩系下统(K1) 的碎屑岩地层组成,厚度38.11-220.57m, 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0m, 部分地区10-30m;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2/d;水质良好,多为HCO3-Na,HCO·CI-Na·Ca·Mg型水,矿化度小于lg/L。仅东胜市区一带有第三系砂砾岩分布的地区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100-500m2/d, 该层水可做部分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源。适宜井深60~150m。 东胜境内只有间歇性河流,大多分布于市区南部和北部地区,形成南北水系,同属黄河流域。据内蒙104地质队进行的水源地勘探表明,东胜地区只有含量有限浅层地下水,有开采价值的只有两处: 一处在布日都梁镇的忽沙图一带,距离城区向南约10km;另一处在伊旗的沙圪台一带,距离东胜主城区的南约20km。忽沙图水源地含水层为第四系全统冲击砂砾岩层,谷口含水层厚度平均厚度5.45m,储量为840t (包括其上游)。沙圪台水源地含水层为古河床沉积的砂砾石层,厚度10~36m,储量为960x104t。上述两个水源地是一条沟谷的整体,总计可开采量为1.08×104t。全市均属于干旱的贫水地区。 b.丘陵层状岩类裂隙水区 该区水位埋深不定水量极贫乏开采区:该区主要位于本片的东部地区以及添漫梁乡的保力沟一海子沟一带地区,含水层由侏罗系(J) 的层状碎屑岩组成,厚度一般30-60m,水位埋深不定,一般小于20m;富水性极差,单井涌水量小于10m/d;水质较好,为HCO3-Ca·Na,HCO3-Ca·Mg型水,矿化度小于lg/L。承压水含水层较厚,一般为30-100m。水位埋深变化不定。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小于10m/d。水质良好,多为HCO3-Ca·Mg·Na,CI·HCO3-Na型水,矿化度lg/L左右。该地区为不宜开采地下水地段。但可在沟谷中有泉出露处解决当地居民的人畜饮用水源。 c.沟谷松散岩类孔隙水区 该区含水层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乌兰木伦河和吉劳庆沟谷中,由第四系冲洪积松散岩类地层组成,厚度因地而异,多数地区0.2-25m,局部地区25-60m。左右,岩性为砂砾石层,透水性好,水量较丰富,单井涌水量为1014.24m/d,为相对富水地段。该区水质较好,为HCO3-Ca·Mg型,HCO3-Ca·Mg·Na型水,矿化度多小于lg/L。 水位浅水量中等开采区:该区位于乌兰木伦河中游一带,水位埋深小于5m;单井涌水量100-500m2/d,矿化度小于1g/L,是较有利的开采地段。 水位浅水量贫乏开采区:该区位于乌兰木伦河和吉劳庆沟谷中,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m;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d;矿化度小于1g/L,该区可在含水层厚度较大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的前缘取水,供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或灌溉用水。 ④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该区域水文地质分区的鄂尔多斯高原区,其构造轮廓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倾向基本为西-南西。地貌特征属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的东南缘,多为丘陵地区,基本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斜坡状地形。最高点在西部巴音敖包布日嘎斯泰村,海拔1615米,最低点在东部铜川镇红泥塔村,海拔1269米。三面被黄河水系所切,东部为乌兰木伦河,长年流水,流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东胜区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区内沟谷纵横,呈树枝分布,各大沟内均有地下水出露,汇集成溪。较大的季节性河流有流入黄河的罕台川、哈什拉川,向南汇入乌兰木河的有铜匠川、三台基川、吉劳庆川、阿部亥川,有注入桃力庙海子的内流河扎日格沟、乌尔图河。 区内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其次为凝结水的补给。高原丘陵区由于地形坡度大、切割强烈,降水及其形成的地表径流大部分流失,补给含水层的仅有小部分。松散岩类孔隙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接受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通过泉或地下径流的形式补给;另外风积层孔隙水还受凝结水补给。乌兰木伦河中下游地段,河流流向与地层走向相近,地表水通过地层补给深部含水层,是深层地下水的补给区。
图3 区域水文地质图 ⑤地下水位动态 该地区潜水位年变化幅度很小,丰水期与枯水期潜水位差小于0.36m,地下水动态类型为沙漠类型,即表现为极大的蒸发度和极小的降水量。总体上,潜水位变化与大气降水是不同步的,即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位联系不密切。进而说明该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是严格受其地形、地貌、含水层岩性、厚度,气象、水文因素综合影响。 区域地表水分水岭东胜梁分水岭的北侧,属哈什拉川的上游区域,地貌上表现为沟谷与梁峁相间分布的特征。向北排泄汇入径流汇入黄河,向南径流,最终排泄汇入乌兰木伦河。 图4 区域地下水流场 ⑥地下水水位监测 本次评价工作于2020年5月进行了水位调查,水位监测结果见表4。 表4 地下水水位监测情况一览表
|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一、评价等级 1、大气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依据如表5。 表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据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的规定,各大气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下标i表示第i种污染物)由下式计算: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型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1h地面空气质量浓度,u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ug/m3。 其中C0i一般选用GB 3095中1h平均质量浓度的二级浓度限值;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运营期废气主要为无组织废气,无组织挥发量极小。Pmax<1%,因此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2-2018)中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规定,确定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2、声环境评价等级 项目所在区域属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康巴什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规定的2类声环境功能区,场界外200m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目标。工程建成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加量在3dB(A)以下,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较小。综上所述,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本项目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 3、土壤环境评价等级 ①项目类别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附录A中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本项目属于“涉及危险品、化学品、石油、成品油储罐区的码头及仓储”,属于Ⅱ类项目。 ②占地规模 本项目属于污染影响型,本工程总占地面积约0.00052hm2≤5hm2,占地规模属于小型。 ③土壤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所在地周边的土壤环境敏感程度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判别依据见表6。 表6 污染影响型敏感程度分级表
本项目厂址周边不存在耕地、牧草地、居民区等敏感点,故判定项目所在地周边的土壤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④土壤评价等级 建设项目土壤环境污染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见表7。 表7 污染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由上表判定,本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4、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中附录A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该项目属于U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154、仓储(危险品的仓储)项目,因此,该项目为I类项目。 根据导则要求,本项目场地内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也没有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也不存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井,项目敏感程度属于“不敏感”。 因此,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确定本项目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等级分级情况见表8。 表8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5、风险评价等级 (1)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废矿物油临界量按原油2500t计,计算得出危险物质与临界量的比值Q=0.004<1,则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 (2)评价等级判定 表9 评价工作等级划定
本项目风险潜势为Ⅰ,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中的有关规定,本项目风险评价只需简单分析。 二、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1月2日公布的2019年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统计数据,2019年全市SO2、NO2、PM10、CO、O3(日最大8小时平均)、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13μg/m3、26μg/m3、57μg/m3、1.1mg/m3、154μg/m3、22μg/m3,各污染物平均浓度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其修改单二级标准。因此鄂尔多斯市环境空气质量属于达标区。区域空气质量现状见表10。 表10 区域空气质量现状评价表
从基本污染物区域空气质量现状可知,2019年区域大气污染物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其修改单二级标准浓度限值要求,项目所在区域为达标区。 2、声环境质量现状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由内蒙古禾泰环境检测有限公司于2020年5月14日-2020年5月15日在项目厂址厂界东、南、西、北处各设置1个厂界噪声监测点,监测频率为2次/天,昼夜各1次。监测结果见表11。 表11 厂界噪声监测结果单位:(dB(A))
由监测数据可知,东、南、西、北厂界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 3、土壤环境 本项目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委托江西志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20年5月19日进行监测。 (1)监测布点 共布设3个土壤监测点,分别在项目东南方向(1#)、项目位置(2#)、项目西北方向(3#)分别布设一个监测点,采表层样。 (2)监测项目 1#点监测项目见表12,2#、3#检测点检测项目为石油类。 表12 土壤检测项目一览表
2#、3#点监测项目为石油烃。 (3)采样及监测分析方法 按国家环保局《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及《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中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4)监测结果: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见表13。 表1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汇总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项目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各监测项目现状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要求。 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为查明项目所在地附近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对评价区范围内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动态进行监测,监测对象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 本次工作所完成的工程量如下: •本次评价于2020年5月14日至5月15日,进行评价区水质监测点位3个。 (1)地下水监测点布设 本次工作于2020年5月进行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根据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自东南向西北的流向以及厂区位置,确定了监测井点位置,见表14及图5。根据项目区水文地质特征,确定本次评价工作的目标含水层为潜水含水层。 表14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点一览表
图5 地下水监测点位 (2)监测项目 碳酸盐、重碳酸盐、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pH、氟化物、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氨氮、石油类、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化物、硫酸盐、砷、汞、总硬度、氰化物、挥发性、六价铬、亚硝酸盐、硝酸盐、铁、锰、铅、镉,共28项。 (3)监测时段 本次工作地下水水质监测时间为2019年5月14日,监测一天。 (4)检测方法 分析方法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相关要求进行,各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见表15。 表15 监测项目分析方法及依据
(5)评价方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水质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 ①对于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Pi —第 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Ci—第 i个水质因子的监测浓度值,mg/L; Csi—第 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浓度值,mg/L。 ②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如pH值),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 PpH —pH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pH —pH监测值; pH su —标准中pH的上限值; pH sd —标准中pH的下限值。 (6)评价标准及方法 石油类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其余监测项目均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 (7)水质监测结果及评价 各监测点水质监测结果和各单项水质参数标准指数值见表16。 表16 地下水监测及评价结果统计表
各监测点水质监测结果和各单项水质参数标准指数值见表16,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各监测点地下水所有监测因子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该区域的浅层地下水质量良好。
图8 现状监测布点图(声、土壤) |
|||||||||||||||||||||||||||||||||||||||||||||||||||||||||||||||||||||||||||||||||||||||||||||||||||||||||||||||||||||||||||||||||||||||||||||||||||||||||||||||||||||||||||||||||||||||||||||||||||||||||||||||||||||||||||||||||||||||||||||||||||||||||||||||||||||||||||||||||||||||||||||||||||||||||||||||||||||||||||||||||||||||||||||||||||||||||||||||||||||||||||||||||||||||||||||||||||||||||||||||||||||||||||||||||||||||||||||||||||||||||||||||||||||||||||||||||||||||||||||||||||||||||||||||||||||||||||||||||||||||||||||||||||||||||||||||||||||||||||||||||||||||||||||||||||||||||||||||||||||||||||||||||||||||||||||||||||||||||||||||||||||||||||||||||||||||||||||||||||||||||||||||||||||||||||||||||||||||||||||||||||||||||||||||||||||||||||||||||||||||||||||||||||||||||||||||||||||||||||||||||||||||||||||||||||||||||||||||||||||||||||||||||||||||||||||||||||||||||||||||||||||||||||||||||||||||||||||||||||||||||||||||||||||||||||||||||||||||||||||||||||||||||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勘察,本项目所在区域及其附近没有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重点文物、珍稀动植物资源等重点保护目标。 根据项目性质及周围环境特征,本次评价将附近居民点、学校等作为保护对象,主要保护目标见表20及图9,四邻现状见图10。 表20 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图9环境保护目标图
图10项目四邻关系图 |
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
(1)环境空气:SO2、NO2、CO、O3、PM10、PM2.5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非甲烷总烃执行河北省地方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的二级标准,具体标准见表21。 表2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2)地下水质量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具体标准见表22。 表2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单位:mg/L)
(3)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具体标准见表23。 表23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本项目土壤环境质量执行《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标准,具体标准见表24。 表24《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
|
|||||||||||||||||||||||||||||||||||||||||||||||||||||||||||||||||||||||||||||||||||||||||||||||||||||||||||||||||||||||||||||||||||||||||||||||||||||||||||||||||||||||||||||||||||||||||||||||||||||||||||||||||||||||||||||||||||||||||||||||||||||||||||||||||||||||||||||||||||||||||||||||||||||||
污染物排放标准 |
(1)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标准值见表25。 表25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
(2)废水排放标准 本项目运营期无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 (3)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相关规定,具体标准见表26;运营期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具体标准见表27。 表26《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表27《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4)一般固废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年第36号文关于发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修改单的公告;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年第36号文关于发布《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修改单的公告。 |
|||||||||||||||||||||||||||||||||||||||||||||||||||||||||||||||||||||||||||||||||||||||||||||||||||||||||||||||||||||||||||||||||||||||||||||||||||||||||||||||||||||||||||||||||||||||||||||||||||||||||||||||||||||||||||||||||||||||||||||||||||||||||||||||||||||||||||||||||||||||||||||||||||||||
总量控制指标 |
本项目无新增生活污水排放,不涉及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因此无需申请总量指标。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 1、施工期 本项目施工期建设内容主要为建筑施工,按照施工工序可分为土建工程、防渗工程、附属工程等阶段。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下图。
图11 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1)地面防渗层铺设:危废库地面整体基础采用10cm厚细石混凝土+2mm厚的防渗漆,渗透系数≤10-10cm/s,裙角采用耐腐蚀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此阶段主要污染物为微量无组织非甲烷总烃。 (2)附属设施:附属设施有排水沟和挡水坎的建设;安全照明设施和防爆设施的安装,标识牌的安装等。 (3)投入使用:危废库建设完成后,正常投入使用。 2、运营期 项目运营期主要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如下:
图12 运营期主要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1)厂区转运:项目运营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为废矿物油。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不在厂区进行拆分,按桶装或袋装等分类收集,并在容器外清楚地标明其内盛物的相关说明,包括危废装料日期、危废名称、重量、成分、特性以及发生泄漏、扩散污染事故时的应急措施和补救方法,装卸及转运过程应采取措施防止发生泄漏、抛洒等情况,经车辆转运至本仓库暂存。 (2)危险废物仓库内暂存和办理出库:危险废物进入本项目危险废物仓库储存前,需进行入库登记,并在危险废物仓库内分区存放。然后建设单位立即着手办理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在1~3个月内即可办好,随后联系有资质的单位拉走处理,并做好移交记录。项目危险废物仓库均进行防腐防渗处理。所有进出废物均建立详细的“废物进出台账”。 本项目收集的危险废物具体情况见表28。 表28 本项目危险废物产生情况一览表
主要污染工序: 1、施工期主要污染工序 (1)废气 施工期大气污染源主要为刷漆产生的微量非甲烷总烃、施工机械废气、车辆废气等。 (2)废水 本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3)噪声 施工期噪声来源于施工中的交通噪声。 (4)固废 本项目的固体废弃物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5)施工期土壤 施工期土壤环境影响分析主要表现在车辆运输产生的扬尘通过大气沉降从而造成土壤污染。 2、运营期主要污染工序 (1)废气 本项目废矿物油贮存于密闭容器中,由于全部废矿物油均用油桶密闭存储,在装卸、贮存和运输途中全部处于密封状态,所以废矿物油的无组织挥发量极小,其主要成分为非甲烷总烃。 项目汽车运输废物的次数和车辆较少,汽车尾气产生量基本忽略不计。 (2)废水 本项目不新增劳动定员,无生活污水产生;运营过程无生产废水产生及排放。 (3)噪声 本项目噪声源主要为车辆运输噪声等。根据类比调查,运输车辆为非持续噪声,噪声值约80dB(A)。 (4)固废 本项目收集的危险废物及破损、老化的盛装容器,定期交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统一进行处置。 (5)土壤污染源 根据本项目的排污特点,污染土壤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1)贮存过程中盛装废机油的桶发生泄露且防渗措施不到位,废油下渗可能造成土壤污染。 (2)贮存过程中会产生固体废物,若固体废物不按要求储存和处置将可能造成土壤污染。 本项目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2013修改单要求进行防渗,危废库房地面要求硬化、耐腐蚀、防渗漏,且表面无裂隙,危废库地面整体基础采用10cm厚细石混凝土+2mm防渗漆,防渗漆在裙角处上泛350mm高,渗透系数≤10-10cm/s。危废暂存库内门口两侧各设1个1m×1m×1m的事故池,用于收集泄漏事故废液,废液池同时按照上述要求进行防渗处理,同时事故池收集的废油及时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本项目收集的危险废物及破损、老化的盛装容器,定期交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统一进行处置。 |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
排放源编号 |
污染物 名称 |
处理前产生浓度 及产生量(单位) |
排放浓度及排 放量(单位) |
大 气 污 染 物 |
施工期 |
施工机械废气 |
少量 |
少量 |
非甲烷总烃 |
少量 |
少量 |
||
运营期 |
汽车尾气 |
少量 |
少量 |
|
废机油贮存废气 |
非甲烷总烃 |
少量,无组织排放 |
||
水 污 染 物 |
施工期 |
施工废水 |
少量 |
少量 |
生活污水 |
少量 |
依托厂区现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
||
运营期 |
/ |
/ |
/ |
|
固 体 废 物 |
施工期 |
建筑垃圾 |
少量 |
部分回用,不可回用的集中收集运至建筑垃圾填埋场 |
生活垃圾 |
少量 |
集中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
||
运营期 |
破损、老化的盛装容器 |
少量 |
交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统一进行处置 |
|
噪声 |
施工期 |
施工期产生噪声的机械设备主要为切割机、振捣器等,噪声源强一般为60~90dB(A) |
||
运营期 |
运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运输车辆,噪声源强53-80dB(A)。 |
|||
其他 |
||||
生态 影响 |
该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施工期场地在土地平整、基础设施施工等,均在现有厂房内施工,不会造成地面裸露,水土流失等现象。 |
环境影响分析
一、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地面防渗层敷设、附属工程等。施工期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微量非甲烷总烃、施工噪声、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建筑固废等。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来自刷防渗漆。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 (1)刷漆产生的微量非甲烷总烃 本项目危废库地面整体基础采用10cm厚细石混凝土+2mm的防渗漆,会产生微量的非甲烷总烃,由于本项目施工期较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轻,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2)施工机械废气 本项目施工过程使用的施工机械与运输车辆在施工过程和运输过程中会排放一定数量的废气,污染物以NOx、SO2、CO、烃类和烟尘为主。该类源一般具有排放量小、间歇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的特点,类似调查结果显示该类废气源对局部地区的环境影响较轻,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禁止运输车辆超载;不得使用劣质燃料;加强施工机械的日常保养和维护;禁止使用废气排放超标的车辆。在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机械废气对局部区域环境影响较小。 2、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1)生活污水 施工高峰期人数为3人/d,施工人员生活用水量以50L/d·人、排污系数按0.8计,则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0.12m3/d(0.48t/a),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NH3-N、SS,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为:COD:350mg/L,BOD5:170mg/L,NH3-N:30mg/L,SS:200mg/L。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依托厂区现有设施排放。 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得到妥善处理,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3、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期车辆运输会产生一定噪声,其噪声可达60~90dB(A)之间,对周围声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施工期主要机械噪声源强见表29。 表29 施工期主要机械噪声源强表
根据同类工程调查情况,距噪声源约250m左右,噪声强度可降到55dB(A)以下,可以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施工噪声经距离衰减后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为避免施工过程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建设方要严格按照本环评提出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去做,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①工程建设时,先期建设围挡,利用围挡的隔声作用,以减缓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施工时选用噪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施工设备。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减少运行噪声。同时加强管理,以减少因施工设备维护和保养不当产生的噪声。 ③施工活动尽量控制在永久征地范围内,减少站外临时占地,以减小工程施工噪声的环境影响范围。 ④加强施工管理,优化施工场地布置,尽可能将高噪声设备远离敏感点。 ⑤高噪声施工设备尽量安排在日间作业,减少夜间施工量;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并且施工期噪声影响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噪声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4、固废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1) 生活垃圾 施工高峰期人数为3人/d,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按1.0kg/(人·d),则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3kg/d,施工期4天,共产生生活垃圾0.12t。施工生活垃圾采用垃圾袋集中收集,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5、施工期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土壤环境影响分析主要表现在车辆运输产生的扬尘通过大气沉降从而造成土壤污染。 通过采取相应的防尘措施后,施工期废气均达标排放,对周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施工期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对周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废矿物油贮存于密闭容器中。由于全部废矿物油均用桶密闭存储,在装卸、贮存和运输途中全部处于密封状态,所以废矿物油的无组织挥发量极小,外排可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项目汽车运输废物的次数和车辆较少,汽车尾气产生量基本忽略不计。本项目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2、水环境影响分析 2.1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不新增劳动定员,不新增生活污水;项目运营期不产生生产废水。另外不在雨天进行固体危险废物的运输,因此,项目没有废水排放,对地表水影响很小。 2.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2.2.1评价工作等级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根据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和项目区域地下水敏感程度,确定该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中附录A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该项目属于U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 、154、仓储(危险品的仓储)项目,因此,该项目为I类项目。 根据导则要求,本项目场地内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也没有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也不存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井,项目敏感程度属于“不敏感”。 因此,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确定本项目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等级分级情况见表30。 表30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2.2.2水文地质概况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受气候、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水文网条件的控制与制约。鄂尔多斯盆地是中生代大型内陆拗陷盆地,中生代早期,盆地形成后,又经过多阶段旋回沉积演变,至早白垩世后期,结束了内陆湖盆的发展,在整个沉积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大型的以下白垩统为主体的向斜构造,沉积厚度逾千米,在气象、水文、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的综合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盆地复杂的区域地下水分布与运动的总规律。 盆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属陕、甘、宁、内蒙四省区,在盆地北部内蒙古部分,虽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由于地面切割微弱,起伏较小,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易于储存,少于流失,因而普遍分布有潜水及承压水。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风积砂、冲洪积层、湖积层孔隙介质和白垩系碎屑岩裂隙孔隙介质中,两者分布绝大部分连续且稳定,水动力联系广泛。承压水赋存于下白垩统砂岩的裂隙孔隙介质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与地下潜水通过弱透水层以越流方式发生水动力联系。 地下水水质主要受古地理、新构造等因素影响,在盐海子一伊克乌素一带,由于地层原始含盐量高,一般水质较差,在西部及西北部由于受老第三系含石膏地层之影响,地下水水质较差,其余地区大致受气候影响,由西北向东南降雨量渐大,水交替趋快,水质也大致向好的方向发展。 2.2.3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区域自流水呈现高原型自流水盆地的特征。因上覆无隔水性能良好、分布稳定的隔水岩层,故兼有承压水盆地与潜水盆地的特征。下白垩统含水层的形态虽属层状,但其在空间的分布因沉积岩相的变化及胶结程度的差异而显得十分复杂,故属非均质的裂隙孔隙含水综合体。区内的隔水层多属弱透水层,因此承压水多具半承压水性质。 北部盆地除东侧外,北部与西部均环山,喜山运动使盆地隆起成为高原,周边产生断裂并形成了卫星型的断陷盆地,阻隔了其与山系间的水动力联系,因此,本区下白垩地下水自成独立的完整的补径排系统。 2.2.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情景分析 预测情景主要分为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情景。 a)正常工况 b)正常状况下,本项目危废库采取严格防渗措施;生产车间生产设施均为地上建设,渗透系数小于1.0×10-10cm/s。正常状况下,污染源从源头上可以得到控制,因此本评价不再对正常状况进行预测评价。 c)非正常状况 非正常状况下,废矿物质储存桶老化发生滴漏,如采取措施不及时或者采取措施不当,可能造成污染物下渗,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本次模拟预测,根据项目运行期污染源分析的情景设计,在选定有限控制污染物的基础上,对地下水污染物的运移距离、超标范围进行模拟预测,污染情景的源强数据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予以确定。本评价选取废矿物质储存桶老化发生滴漏情景进行预测分析。 2)概化模型 非正常状况:综合分析根据本项目特征,非正常状况下选取石油类作为特征污染物进行预测。非正常状况情景设定为:废矿物质储存桶老化发生滴漏;污染物直接穿透包气带进入地下水运移的情景,本项目泄漏源选取废矿物质油储桶,运用解析法进行模拟预测。 假设废矿物质油渗漏量为1.08kg,但只有泄漏量的1%通过包气带进入地下水,其量为:10.8kg×1%=0.108kg。 (2)概化模型 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情况,模型可概化为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的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的预测模型,其主要假设条件为: a.假定含水层等厚,均质,并在平面无限分布,含水层的厚度、宽度和长度相比可忽略; b.假定定量的定浓度的污水,在极短时间内注入整个含水层的厚度范围; c.污水的注入对含水层内的天然流场不产生影响。 (3)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确定 含水层中的运移情况: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的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的预测模型为:
式中: x,y—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 t—时间,d; C(x,y,t)—t时刻点x,y处的污染物浓度,mg/L; M—含水层厚度,m; mM—长度为M的线源瞬时注入示踪剂的质量,kg。 u—地下水流速度,m/d; 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DL—纵向x方向的弥散系数,m2/d; DT—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2/d; π—圆周率。 (4)模型参数的选取 利用所选取的污染物迁移模型,能否达到对污染物迁移过程的合理预测,关键就在于模型参数的选取和确定是否正确合理。 a.含水层的厚度M 通过收集的地质资料,可知项目区域含水层厚度约6.7~41.5m,计算取24.1m。 b.有效孔隙度 根据工程地勘报告,潜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含水层为粉砂和风化砂岩等,有效孔隙度n约为0. 8; c.水流速度 含水层渗透系数(k)为4.2~8.4m/d,本报告取5m/d,水力梯度(I)约为1%,经计算: 地下水渗透流速:V=kI=5×1%=0.05m/d; 评价实际流速:u=V/n=0.05/0.8=0.0625m/d。 d.弥散度:弥散度的确定相对比较困难,通常空隙介质中的弥散度随着溶质运移距离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之为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其具体表现为:野外弥散试验所求出的弥散度远远大于在实验室所测出的值,相差可达4~5个数量级。即使是同一含水层,溶质运移距离越大,所计算出的弥散度也越大。因此,结合收集的野外弥散试验结果和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李国敏,地球科学,1995),纵向弥散度取10m。 e.纵向x方向的弥散系数DL:含水层纵向弥散度αL=10m,由此计算项目含水层中的纵向弥散系数DL=αL×u=10×0.0625m/d=0.625(m2/d); f.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DT:αT=0.1×αL=1m,则DT=αT×u=0.0625(m2/d); (5)预测因子 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将石油类作为预测因子,其检出限值和标准限值的确定见表31。 表31 预测因子的检出限值和标准限值
(6)预测结果 本次预测选取了100d、300d、500d、1000d四个时间点,当发生废机油发生事故时,随着时间推移,石油类在含水层中的运移情况见表32、图13。其中(0,0)点为泄漏点位置,横轴正方向为地下水流向。 表32 石油类污染物不同时段污染运移情况
(100天石油类污染晕运移图)
(300天石油类污染晕运移图)
(500天石油类污染晕运移图)
(1000天石油类污染晕运移图) 图13 非正常工况、防渗层破坏情况下石油类迁移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假设的非正常状况下,在预测初期,石油类浓度最大为0.05mg/L,此时污染晕最大迁移距离为150.11m,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类污染晕最大浓度逐渐变小,但污染晕逐渐向下游迁移,第500d时,石油类最大浓度为0.006mg/L,此时污染晕最大迁移距离为524.15m;在含水层自修复作用下,石油类的最大浓度低于实验室检出限(0.01mg/L),且影响区逐渐消失。 2.2.5地下水影响预测综合风险分析 (1)预测分析可知,在正常工况下,本项目处理构筑物全部进行严格防渗措施,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 (2)由预测结果可知,污染物在水动力条件作用下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运移,非正常状况下,在含水层自修复作用下,污染物的最大浓度降低至地下水质量标准限值,且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逐渐消失。 (3)非正常状况,若叠加地面防渗层破坏的情况下,泄露污染物均对场区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在预测期限内,污染物已出场区边界,但未达到敏感目标,未对敏感目标地下水产生污染影响。 2.2.6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结果显示,在没有适当的地下水保护管理措施的情况下,项目对其下游的地下水环境将构成威胁,会污染地下水。为确保地下水环境和水质安全,需采取适当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2.2.7保护管理原则 在制定该项目工程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管理措施时,遵循以下原则: ①预防为主、标本兼治; ②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 ③充分合理预见和考虑突发重大事故; ④优先考虑项目可研阶段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并针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进行改进和完善; ⑤新补充措施应注重其有效性、可操作性、经济性、适用性。 2.2.8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为了避免项目对周围地下水水质产生明显的影响,在保证全部危废得到妥善处理的基础上,应加强采取以下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1)源头控制措施 对公用设备、危险废物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污染物的跑、冒、滴、漏。 (2)分区防渗措施 根据模拟预测结果,在不考虑防渗的情况下,其污染持续时间较长且污染物进入孔隙水时间相对较快,需要对危险废物存储区等可能发生潜在危险区域进行重点防渗处理并建立污染检测设施。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防渗等级的划分要依据:建设项目场地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和污染物特性来进行判定。现分述如下: ①污染控制难易程度 本项目主要污染物为危险废物液体的跑冒滴漏,对地下水环境有污染的污染物泄漏后,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确定本项目的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分级为“难”。 ②污染物特性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潜在污染物为石油类,确定本项目污染物类型为“持久性有机物类别”。 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参照表,详见下表33。本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弱”,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分级为“难”,污染物类型为“持久性有机物类型”和“其他污染物类别”,确定本项目防渗分区为“重点防渗区”。 表33 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参照表
参考《石油化工企业防渗设计通则》,依据本项目的工程建设特点,对厂区内重点污染防渗区采取的防腐防渗措施,渗透系数≤1.0×10-10cm/s,依据本项目的工程建设特点,分区对工程采取防渗措施,见表34。 表34 防渗分区及防渗防腐要求一览表
以上防渗等措施需通过环保部门验收,确保了防渗系数满足环保要求,确保了项目废矿物质油等污染物不会发生下渗而影响地下水。 2.2.9地下水污染监控措施 为了及时准确的掌握项目所在地周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应对项目区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定期的监测,防止或最大限度的减轻项目对地下水的污染。 (1)地下水监测井布设原则 ①重点污染区监测原则; ②主要考虑项目区浅层地下水; ③以地下水下游区为主,地下水上游区设置背景点; ④在线监测与例行监测相结合原则。 (2)监测点布设方案 ①监测井数 项目调查与评价区范围内浅层地下水由东南向西北流动,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的要求及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原则,共布设3口浅水监测井,分别布设在厂区地下水上游、厂区重点污染源下游和厂区地下水下游处,监测井布设具体情况见表35及图14。 表35 监测井情况一览表
图14 监控井位置分布图 ②监测层位及频率 根据当地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将监测井层位定为浅层。 监测频率:厂区每半年一次,其它每年一次。 监测项目: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汞、六价铬、铅、石油类,共19项。 ③监测数据管理 上述监测结果应按项目有关规定及时建立档案,并抄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常规检测数据应该进行公开,特别是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居民公开,满足法律中关于知情权的要求。发现污染和水质恶化时,要及时进行处理,开展系统调查,并上报有关部门。 2.2.10地下水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项目投入运行后若发生突发污染事故时,建设单位首先尽快对污染物进行收集和处理,修缮发生污染的设施和防渗结构,并通过设置截获井的方式将污染物抽出并进行处理。具体措施如下: ①在发生污染处,采取工程措施,将污染处的污水及时清理,装运集中后进行排污降污处理。 ②发生突然泄漏事故后,首先围绕泄漏点,根据浅层地下水的由东南向西北的流向,在泄漏点上下游方向呈半圆状布置截获井。上游水流截获井用以防止更多的地下水流向污染区受到污染,同时减少污染点处的受污染地下水的抽出量,减少处理费用;中心污染点截获井用以抽出受污染的地下水,用无渗漏排水管将抽出的污染地下水排到污水管道;下游污染截获井用于截获受污染的地下水,防止污染物向下游运移和扩散。 ③在抽排水过程中,采取地下水样,对污染特征因子进行化验监测,取样检测间隔为每天一次,直到水质监测符合要求后,再抽排两天为止。 ④若发生污染事故,污染物由表层下渗到地下水面需要一段时间,可根据泄漏点具体位置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地面清污、设置拦挡及设置地下水力屏障和截获井等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 2.2.1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环境水文地质现状 项目区山前倾斜平原内松散岩类孔隙水,广泛分布,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潜水及浅层承压水,岩性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统湖积粉细、中粗砂及中—上新统砂砾玄武岩。受大气降水补给,多通过侧向渗流排泄于第四系含水层中。区内较大的沟谷第四系地层中,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卵石,厚度不均匀。受大气降水及侧向渗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人工开采,其次为蒸发、侧向径流排泄、越流排泄、向大黑河排泄补给河水。 本次地下水环境调查与评价共实测水质监测点8个,监测结果显示: 评价区地下水各监测点所有监测因子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该区域的地下水质量良好。 (2)地下水环境影响 本次模拟运用解析法预测在非正常工况条件下,地下水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 ①由预测结果可知,污染物在水动力条件作用下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运移,本区地下水水力梯度较大,地下水自净能力较强。 ②非正常状况下,若叠加地面防渗层破坏的情况下,泄露污染物均对场区地下水产生影响,在预测期5000天时,污染物运移出厂区边界,但未对下游的敏感目标产生影响。 (3)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入渗、扩散、应急响应进行控制。 ①源头控制 对储存的危废进行合理的治理和综合利用,以先进设备、危废储存,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可能污染物产生;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对工艺、危废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和降低可能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将危废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低到最低程度。 ②分区防治 对厂区可能泄漏污染物的地面进行防渗处理,可有效防治污染物渗入地下,并及时地将泄漏、渗漏的污染物收集并进行集中处理。按照《防渗技术规范》要求,根据厂区各生产、生活功能单元可能产生污染的地区,划分为重点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 ③污染监控与应急响应 为了及时准确掌握场区及下游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项目拟建立覆盖全区的地下水长期监控系统,依据地下水监测原则,参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的要求,结合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项目共布设地下水监测井3眼。上述监测结果应按项目有关规定及时建立档案,并定期向场安全环保部门汇报,对于常规监测数据应该进行公开。如发现异常或发生事故,加密监测频次,并分析污染原因,确定泄漏污染源,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次地下水评价,在搜集大量当地的历史水文地质条件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详细的水文地质勘查、现场试验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通过对厂区建立数值模型,设置了可能出现的情景,非正常状况防渗层破裂的情景下模拟和预测对项目区附近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旦发生泄漏,且叠加防渗层破漏情况,将会对项目区附近区域地下水造成一定影响。针对可能出现的情景,报告制定了相应的监测方案和应急措施。在相关保护措施实施后,该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3、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噪声源主要危险废物仓库内的车辆运输噪声等。根据类比调查,运输车辆为非持续噪声,噪声值约80dB(A)。运营期主要噪声源强见表36。 表36 项目噪声源及噪声值
本项目新增固定噪声源声级较低,对现有声环境质量基本无影响。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可知,厂界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不大。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收集的危险废物及破损、老化的盛装容器,定期交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统一进行处置。危险废物暂存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基本要求 本项目的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后在危废库暂存,不得将一般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混合存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对于危险废物,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申报登记,执行联单制度;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储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并且危险废物的储存地应远离生产区,注意通风、防火以免引起火灾,运输过程中必须采取密闭运输等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严禁在雨天进行危废的运输和转运工作。危险废仓库应设置防风、防雨、防晒装置;危险废物贮存单位应建立危险废物贮存的台账制度。 (2)危险废物贮存容器 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中的规定,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装在危险废物的容器必须完好无损;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不相互反应)。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都必须按GB15562.2的规定设置警示标志,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上必须粘贴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附录A所示的标签。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内清理出来的泄漏物,一律按危废处理。 (3)危险废物贮存设施(仓库式)的建设 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建筑材料必须与危险废物相容;必须有泄漏液体收集装置、气体导出口及气体净化装置;设施内要有安全照明设施和观察窗口;用以存放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容器的地方,必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且表面无裂隙;应设计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所围建的容积不低于堵截最大容器的最大储量或总储量的五分之一。 (4)危险废物的堆放 本项目危废库地面整体基础采用10cm厚细石混凝土+2mm厚的防渗漆,渗透系数≤1×10-10cm/s,裙角处上泛350mm高,裙角采用耐腐蚀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危险废物的高度应根据地面承载能力确定;衬里放在一个基础或底座上;衬里要能够覆盖危险废物或其溶出物可能涉及到的范围;衬里材料与堆放危险废物相容;在衬里上设计、建造浸出液收集清除系统;应设计建造径流疏导系统,保证能防止25年一遇的暴雨不会流到危险废物堆里;产生量大的危险废物可以散装方式堆放贮存在按上述要求设计的废物堆里。 (5)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运行与管理 危险废物贮存前应进行检验,确保同预定接收的危险废物一致,并登记注册;不得接收未粘贴标签或标签没按规定填写的危险废物;盛装在容器内的同类危险废物可以堆叠存放;每个堆间应留有搬运通道;不得将不相容的废物混合或合并存放;须作好危险废物情况的记录,记录上须注明危险废物的名称、来源、数量、特性和包装容器的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废物出库日期及接收单位名称;危险废物的记录和货单在危险废物回取后应继续保留三年;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贮存废弃剧毒化学品还应充分考虑防盗要求,采用双钥匙封闭式管理,且有专人24小时看管。 (6)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安全防护与监测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都必须按GB15562.2的规定设置警示标志;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周围应设置围墙或其它防护栅栏;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配备通讯设备、照明设施、消防设施、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并设有应急防护设施;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内清理出来的泄漏物,一律按危险废物处理;按国家污染源管理要求对危险废物贮存设施进行监测。 (7)培训管理制度 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收集、贮存危险废物时,应根据有关规定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危险废物分析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建设单位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定期针对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危险废物鉴别要求、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危险废物包装和标识、危险废物运输要求、危险废物事故应急办法等。 (8)应急预案要求 建设单位应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可参照《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运营期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建设单位应根据风险程度采取如下措施: 设立事故警戒线,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实行)》(环发[2006]50号)要求进行报告;若造成事故的危险废物具有剧毒性、易燃性、爆炸性或高传染性,应立即疏散人群,并请求环境保护、消防、医疗、公安等相关部门支援;对事故现场收到污染的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应进行相应的清理和修复;清理过程中的所有废物均应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进入现场清理和包装危险废物的人员应收到专业培训,穿着防护服,并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具。 通过采取上述方式,项目储存的危险废物可得到有效处理处置,不产生二次污染,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5、运营期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2013修改单要求进行防渗,危废库房地面要求硬化、耐腐蚀、防渗漏,且表面无裂隙,危废库地面整体基础采用10cm厚细石混凝土+2mm厚防渗漆(渗透系数≤10-10cm/s),防渗漆在房间裙角处上泛350mm高,裙角采用耐腐蚀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危废暂存库内门口两侧各设1个1m×1m×1m的事故池,用于收集危险废物库地面少量撒漏的废矿物油,事故池按照危废库地面要求进行防渗处理,渗透系数≤10-10cm/s,事故池收集的废油及时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本项目收集的危险废物及破损、老化的盛装容器,定期交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统一进行处置。 类比同类型项目,本项目在厂区各项预防措施得以落实并得到良好维护的前提下,项目生产在短期内不会对土壤造成明显的影响;考虑长期影响,要求企业在必要时开展跟踪监测工作。此外,本项目厂址位于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为工业建设用地,因此,本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是可接受的。 6、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事故风险是指由自然活动或人类活动的叠加引起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对人类与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事故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危害性。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等事先难以准确遇见;危害性是指风险事件对其承受着所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包括人身健康、经济财产、社会福利和生态系统带来的损失或危害。 6.1评价依据 6.1.1风险调查 建设项目风险源调查:风险源主要是危废库废矿物油泄漏。 6.1.2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P的分级确定 (1)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计算 主要危险物质为废矿物油。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价技术导则》(H169-2018)表B.1、表B.2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表1中规定的临界量P的分级确定。按下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 q1/Q1+ q2/Q2+••••••+ qn/Qn 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量,t; Q1、Q2•••Qn—与各种危险物质想对应的临界量,t。 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I。 当Q≥1时,将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 表37 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
经上表计算,Q值为0.004,属于Q<1范围,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I。 (2)评价等级划分 表38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中的有关规定,本项目风险评价只需简单分析。 6.2环境敏感目标概况 项目位于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由现场调查可知,该区域内没有珍稀动植物资源、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等重点保护目标,周边3000m范围内没有居民等环境保护目标。 6.3环境风险识别 项目废矿物油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HW08 类,在储存过程中按照危险化学品储存火灾危险性的分类,属于丙类危险化学品。 废矿物油主要化学物理理化性质如下: I废矿物油属于烃类,是多种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混合物,外观呈油状液体,淡黄色至褐色,废矿物油一般颜色比较深,呈褐色,无气味或略带异味,遇明火、高热可燃,引燃温度248℃。机油类属于低毒性,急性吸入可出现乏力、头晕、头痛、恶心,严重者可引起油脂性肺炎。慢接触者,暴露部位可发生油性痤疮和接触性皮炎。 II火灾爆炸危害 对于本项目涉及的废矿物油火灾危险分类按《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中规定的方法分类,见表39,燃烧爆炸危险度按以下公式计算: H=(R-L)/L 式中:H—危险度 R—燃烧(爆炸)上限 L—燃烧(爆炸)下限 危险度H值越大,表示其危险性越大。 表39 石油化工产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根据上述分级依据,本项目涉及的废矿物油理化性质及火灾、爆炸特性分类见表40。 表40 废矿物油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III毒性危险 根据《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环办[2006]4号)中关于“危险性物质排查”判定危险性物质的标准按《物质危险性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A.1 表1)或《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执行,本次评价物料毒性分级按《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中规定的方法分级,见表41。 表41 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2)环境影响途径 项目为废矿物油暂存库,废矿物油储存塑胶桶中,塑胶桶存在泄漏风险,一旦渗漏会渗入土壤并随雨水渗入地下水,造成土壤和水污染。储存过程中接触高热,可能导致火灾事故。 6.4环境风险分析 废矿物油物质泄漏量计算 泄漏速率通常选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Q0—泄漏速率,kg/s A—泄漏面积,m2 Cd—排放系数,一般取0.60~0.64 ρ—液体密度,kg/m3 P—容器内介质压力,Pa P0—环境压力,Pa g—重力加速度,m/s2 h—液面距排放点高度,m 假设:泄漏面积A= 0.02m2;贮存压力ΔP =0; 液面高度h=0.5m; 根据上式可计算出最大泄漏速率=2.6kg/s,随着液面的降低泄漏速度也随之减小。 废矿物油泄漏后经仓库内导流槽收集至事故池内,不会扩散至外环境。项目塑胶桶均储存在仓库内,虽然矿物油易挥发,但是由于泄漏量很小,最终散逸到环境中的油气十分有限,因此,废油桶的泄漏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6.5环境风险防风措施及应急要求 (1)风险防范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降低风险度,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二是减轻事故危害强度,此外预先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计划,可以大大减轻事故来临时可能受到的损失,针对本项目具体情况提出以下环境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安全、消防和环保管理,建立健全环保、安全、消防各项制度,设置环保、安全、消防设施专职管理人员,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或处于良好的待命状态。 A本项目废矿物油的闪点大于60℃,因此项目危废品暂存库的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灭火方式为消防栓系统加泡沫喷淋系统。 B加强安全教育,企业内全体人员都认识安全、杜绝事故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事故处理程序和要求,了解处理事故的措施和器材的使用方法,特别是明确自己在处理事故中的职责。 C在仓库中,危废品暂存库非操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出;仓库入口处应有标示牌和安全使用说明。 D加强管理,设有专人管理,制定严格的制度,进、出、存放和使用都必须有严格的记录,防止流失造成危害。 E废矿物油必须有专门的运输车辆运输,要求押运人员持有押运证,并携带安全资料表,装卸过程要轻装轻放,避免撞击、重压和摩擦。 F危险废物必须堆放在专用的场所,并按有关协议规定定期转移给有资质和有处理能力的固废处置中心处理。 G设立厂内急救指挥小组,并和当地事故应急救援部门建立正常联系,一旦出现事故能立刻采取有效救援措施。 (2)风险防范措施 A加强仓库巡查,定时寻产,发现废矿物油泄漏问题及时处理。 B强化管理,加强搬运人员的业务培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尽量避免废矿物油储存容器在搬运过程中磕碰造成油桶损坏。 C仓库设置液体导流槽及集液池,对发生泄漏的危险物质进行及时回收,并存储于防腐防渗容器中。 (3)事故应急预案 ①结合公司现有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本项目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主要内容汇总见表42。 表42 应急预案编写基本内容
②应急物资储备 在事故现场、临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要有控制和消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本项目在危废品暂存库储备6个干粉灭火器、4个装满消防沙的箱子。 ③应急系统 为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要求建立既能对污染隐患进行监控和警告,又能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快速监测和应急处理的应急系统。应急系统由应急响应、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 ④事故应急响应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刻不容缓,响应速度至关重要,任何人接到污染事故报警,必须马上报告应急办公室。应急组织各环节相互配合,确保响应迅速。应建立车间→站区→地方三级应急响应防控体系。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通讯系统包括事故报警、应急指挥、应急信息发布三部分。事故报警应设立专用电话,电话号码为大众所熟知,同时充分利用社会上现有的110、119、120等救援电话,做到24h畅通。 ⑤事故应急监测 要求应急监测人员快速赶赴现场,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布点采样,利用快速监测手段判断污染物的种类,给出定性、半定量和定量监测结果,确认污染事故的危害程度和污染范围等。 ⑤事故应急监测 要求应急监测人员快速赶赴现场,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布点采样,利用快速监测手段判断污染物的种类,给出定性、半定量和定量监测结果,确认污染事故的危害程度和污染范围等。 6.6分析结论 本项目涉及的主要危险废物为废矿物油,环境风险主要为事故状态下废矿物油泄漏,建设单位通过采取事故防范措施及采取一定的应急处理措施,可以将风险降到较低的水平,环境风险可以接受。 表43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简单分析内容表
三、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属于危险废物贮存设施,不进行处理处置。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2013修改单)中对危险废物集中贮存设施的选址进行分析,对危废暂存间的设计符合性进行分析,具体见表38、39。 表38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一览表
表39 项目设计符合性分析
根据上表分析,本项目选址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2013修改单的要求中对危险废物集中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项目选址合理,危废间的设计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2013修改单、《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的相关要求,项目建设可行。 四、环保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5万元,全部为环保投资。 五、“三同时”验收清单 要求按表40所列内容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进行“三同时”验收。 表40 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一览表
|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 容 类 型 |
排放源 (编号) |
污染物名称 |
处理措施 |
预期效果 |
大 气 污 染 物 |
施工期 |
非甲烷总烃 |
通风处理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表2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
施工机械废气 |
车辆减速慢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油 |
|||
运营期 |
汽车尾气 |
车辆减速慢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油 |
||
非甲烷总烃 |
密闭容器 |
|||
水 污 染 物 |
施工期 |
生活污水 |
排入厂区现有设施 |
合理处置 |
运营期 |
无废水 |
设置地下水监测井3口(现有井) |
/ |
|
固 体 废 弃 物 |
施工期 |
生活垃圾 |
设垃圾桶,集中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 |
合理处置 |
运营期 |
破损、老化的盛装容器 |
少量 |
交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统一进行处置 |
|
噪 声 |
施工期 |
车辆噪声 |
车辆减速慢行,禁止鸣笛 |
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 |
运营期 |
车辆噪声 |
车辆减速慢行,禁止鸣笛 |
厂界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
|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项目占地面积较小,项目周围无珍稀和受保护动植物,施工期破坏较小,本项目的建设运营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
结论与建议
1、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危废库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厂内 总投资:项目总投资5万元,全部为环保投资。 建设内容:项目把厂区仓库改造成危废库,危废库建筑占地面积20m2,建筑高度4.5m一层,砖混结构。主要用于储存废矿物质油和废油桶;危废暂存库内门口两侧各设1个1m×1m×1m的事故池。 2、产业政策 本项目属于危险废物仓库建设项目,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本项目属于“第一类 鼓励类:四十三: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15、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3、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鄂尔多斯市宏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危废库建设项目厂内,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项目所在区域不涉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从环保角度而言,不涉及敏感点,项目选址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2013修改单的要求中对危险废物集中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项目的施工和运营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固废采取了合理的治理措施,不会对以上区域产生重大影响,评价认为项目选址合理。 4、关于环境质量现状 (1)空气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1月2日公布的2019年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统计数据,2019年全市SO2、NO2、PM10、CO、O3(日最大8小时平均)、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13μg/m3、26μg/m3、57μg/m3、1.1mg/m3、154μg/m3、22μg/m3,各污染物平均浓度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其修改单二级标准。因此鄂尔多斯市环境空气质量属于达标区。 (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可知,各监测点地下水所有监测因子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该区域的浅层地下水质量良好。 (3)声环境现状 2020年5月14日-2020年5月15日对本项目厂址厂界东、南、西、北处各设置1个厂界噪声监测点,由监测数据可知,厂界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 (4)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项目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各监测项目现状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 5、施工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施工期的废气、废水、噪声、固废将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只要施工单位认真做好施工组织工作,文明施工,严格按报告中提出的措施进行建设,可将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且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6、运营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环境空气影响 本项目废矿物油贮存于密闭容器中,故正常贮存过程中无废气产生。项目汽车运输废物的次数和车辆较少,汽车尾气产生量基本忽略不计。本项目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2)地表水水环境影响 本项目不新增劳动定员,无生活污水产生;运营过程无生产废水产生及排放,对周边地表水环境影响很小。 (3)地下水水环境影响 本项目危险废物仓库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设置防渗措施,危废库地面整体基础采用10cm厚细石混凝土+2mm厚防渗漆(渗透系数≤10-10cm/s),防渗漆在房间裙角处上泛350mm高,裙角采用耐腐蚀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暂存库内门口两侧各设1个1m3的事故池,用于收集危险废物库地面少量撒漏的废矿物油,事故池按照危废库地面要求进行防渗处理,渗透系数≤10-10cm/s,本项目危废存储过程本身无废水及渗滤液产生,且不在雨天进行转运。故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在存储过程不会对周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 (4)声环境影响 本项目新增固定噪声源声级较低,对现有声环境质量基本无影响。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可知,厂界声环境质量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因此,本项目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不大。 (5)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 本项目为危险废物仓储建设项目,无新增劳动定员,项目本身不产生固体废物。本项目危险废物仓库临时储存的废矿物油属于危险废物,建设单位通过分类收集,在危险废物仓库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加强室内通风、防爆,并进行分区存放,及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通过采取上述方式,项目储存的危险固废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本项目主要可能产生的风险事故为危废暂存间基础防渗措施不到位,泄漏的废矿物油可能下渗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做好防渗施工的前提下,结合国内同类项目类比调查,本项目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很小,事故风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环境风险属于可接受水平。 7、结论 本项目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工程采取了完善的环保治理措施及污染控制措施,可实现各类污染物的稳定达标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评价从环保角度认为,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8、建议与要求 为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针对项目特点,本评价提出以下要求和建议: (1)应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和全体职工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工作,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维护,确保环保设施高效、稳定运行,实现“三废”污染源治理措施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 (2)做好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 |
预审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审批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注释 一、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件1 委托书 附件2 营业执照 附件3 法人身份证 附件5 监测报告 附图1 项目平面布置图 二、如果本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应选下列1-2项进行专项评价。 |
1、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2、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态影响专项评价 4、声影响专项评价 5、土壤影响专项评价 6、固体废弃物影响专项评价 以上专项评价未包括的可另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