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资料来源:发改委 发布日期:2016-11-28 08:25
字号:
打印: 保存:

  

 

第一篇坚持五大理念建设品质东胜为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而奋斗1

  第一章发展面临的形势及总体要求1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1

第二节“十三五”形势分析4

第三节“十三五”总体要求8

第四节“十三五”发展目标11

第二篇坚持改革创新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创新东胜15

  第二章突出转型发展,构建品质东胜现代产业体系15

第一节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15

第二节建设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22

第三节创新发展现代都市农业30

  第三章突出创新发展,激发品质东胜建设动力和活力32

第一节全面深化改革32

第二节推进第三次创业36

第三节培育发展新动力39

第四节建设智慧东胜42

第三篇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协调统筹建设宜居东胜46

  第四章突出协调发展,提升品质东胜城乡一体化水平46

第一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46

第二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48

第三节完善基础设施体系49

第四节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52

  第五章突出绿色发展,筑牢品质东胜生态安全屏障55

第一节优化国土开发空间55

第二节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56

第三节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57

第四节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58

第五节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60

第六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60

第四篇坚持开放发展打造诚信品牌建设诚信东胜63

  第六章突出开放发展,拓展品质东胜开放合作新领域63

  第七章突出诚信建设,打造品质东胜诚信城市品牌65

第五篇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建设幸福东胜68

  第八章突出共享发展,提升品质东胜接纳包容雅量68

第一节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68

第二节织好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72

第三节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程74

  第九章推进和谐东胜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大局76

第一节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76

第二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区77

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79

第六篇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82

  第十章加强规划实施调控,确保目标顺利实现82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阶段,是东胜区推进转型发展,推进创新创业,建设品质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科学制定和实施东胜区“十三五”规划,对未来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区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坚持五大理念建设品质东胜为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一章  发展面临的形势及总体要求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东胜区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全区经济下行严重、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压力,东胜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富民强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品质、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8万元,比2010年增长4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0.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2%。“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59亿元,总投资比“十一五”期间增长7%,2015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市辖区百强第16位。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实施了《东胜区产业调整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0.3∶39.2∶60.5优化为2015年的0.2∶37.3∶62.5。成功引进并建成奇瑞、京东方、新兴重工等投资超百亿的重大项目,完成鄂尔多斯羊绒产业园和鄂尔多斯酒业园区搬迁,工业增加值完成270.4亿元,年均增长7.8%,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36.2%提高到2015年的38%。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优质化方向转变,建成并运营了铜川汽车博览园、健康产业园、煤炭电子交易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5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了2个百分点。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十佳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建成区面积稳定在7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94%,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中水回用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到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向普惠、均衡、优质、特色发展,成为自治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学区制建设全面推进,新建回购改造租赁学校幼儿园31所。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中考成绩连续5年呈阶梯式提升并稳居全市前列,高中入学率达到94%,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大幅提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朵日纳艺术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相继建成投用,推出民族舞剧《不落的太阳》等10部文艺精品,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并投用了一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保障标准和覆盖面处于自治区领先水平,低保制度基本覆盖城镇困难群众,提标扩面力度逐年加大,救助水平稳步提高。城镇低保标准由360元/人/月提高到580元/人/月,保障人数1889户3258人;农村低保标准由3360元/人/年提高到5040元/人/年,保障人数1729户3182人,累计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1.35亿元,发放各类补贴2719.5万元。实现了大病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一站式”即时结算,对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确保了低保对象参合参保率达到100%。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27002元增加到2015年的38807元,年均增长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23亿元,年均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71辆。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限值要求,城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十二五”期间年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5天,占平均有效监测天数的89%。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2%。完成造林87.3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06%,林木绿化率达到36.14%。

多项改革全面推进。在自治区率先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和“一址多照”改革,被确定为“自治区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全国第二批社会组织创新示范旗区”;在环卫、供水等市政服务方面试行了PPP市场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行政审批事项减少70%,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67%。

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充分发挥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出城乡共融、城乡共进的新局面。

矛盾风险有效化解。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回迁安置、旧城改造提升、城市清违治乱、政府性债务化解、民间借贷化解“五大攻坚行动”。累计化解政府性债务460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8100户,消化存量房837万平方米;全力解决民间借贷纠纷,最大程度地维护了群众合法利益。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风险,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第二节  “十三五”形势分析

 

当前,东胜和全国、全区一样,仍面临着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刻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内外、区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东胜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新的形势蕴含新的战略机遇。国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通过创造新的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将不断涌现,市委要求我们举全区之力之智开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赋予了东胜示范先行、率先突破的重任,这为东胜加速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实现动力转换、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自治区大力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市委要求加快东阿康一体化发展,推动人口和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中,这为我们建设品质东胜、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大力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国内投资、贸易、生产要素西移北上趋势明显,能源北电南送、西气东输战略全面实施,自治区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率先推进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东胜在晋陕蒙能源金三角、呼包银榆经济区、东阿康一体化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这为东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实行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拓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银行采取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非对称降息等措施,将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国务院对项目的投资政策也有很大调整,由原来的直接给予资金支持变为政府贴息、银行贷款模式,不仅在资金数量上与原来相比扩大数倍,而且延长了贷款的年限(10-17年),这为东胜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振投资者信心,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十三五”期间恰逢经济周期上升期和高峰期;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又陆续推出“7+4”工程包、“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六大新兴产业工程包”等重大战略举措,金融寒冰即将解冻,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即将展开,势必加大对能源的需求量,能源市场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这为东胜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国家通过简政放权、推动就业创业,深化商事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等相关领域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促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文化事业发展,将有力推动东胜各项事业的进步,加之东胜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已经具有较强的实力,经济、商贸和人才的“洼地效应”已经形成,这为东胜集聚人气商气、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这些利好条件,为我们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活力提供了重大契机,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撑。

同时也要看到,东胜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凸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抗风险能力不足,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层次不高,现代服务业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活力不足,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还未形成链条式集聚效应,转型发展刚刚起步;三是经济运行积累的潜在风险较多,政府性债务、民间借贷、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交织传递,新常态下的新矛盾新问题逐步显现,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任务艰巨;四是社会诚信体系及诚信形象受到严重挫伤,波及投资环境,重塑诚信发展环境十分迫切;五是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不高,功能发挥不足;社会保障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建立全面覆盖城乡、优质公平均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六是部分企业和干部群众思想转变与发展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发展信心不足、改革创新能力不足、再次创业的热情不高。破解这些突出矛盾,关键是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

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东胜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诸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也蕴含着重大战略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多属内部因素,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和化解,但发展机遇大多是国家的大形势、社会的大发展带来的,综合看机遇大于挑战,优势胜于劣势。外部大发展的良好环境可以有力助推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增强责任意识,坚定发展信心,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着力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补齐短板、化解矛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十三五”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改革创新贯穿始终,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矛盾问题化解,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着力厚植发展优势,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全力推进创新东胜、宜居东胜、诚信东胜、幸福东胜“四个东胜”建设,努力建设品质东胜,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将东胜建成“呼包鄂榆”城市群中有魅力、活力、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二、发展原则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保持发展战略定力,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始终坚持深化改革。牢记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始终坚持扩大开放。牢记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开放体制机制,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紧扣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搭建开放平台,构建开放型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始终坚持依法治区。牢记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重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深化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三、基本理念

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艰巨任务,关键是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和竞争力。

推进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东胜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贯彻落实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推进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产业、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推进绿色发展。就是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转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开放发展。就是要强化内外联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推进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推进共同富裕,增进人民团结,使东胜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节  “十三五”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倍以上,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4亿元,年均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5亿元(新口径),年均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8亿元,年均增长10.5%(以上数据不包含康巴什)。

——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上升,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进程持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壮大,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1∶34.9∶65,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80%以上,努力建成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先行区。

——创新创业形成驱动效应。第三次创业深入推进,区域创新创业体系更趋完善,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使创新创业热潮蔚然成风,城市人气商气充分集聚;人才强区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进入国内创新型试点城区行列,成为全市改革排头兵和试验田。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管理智能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城乡实现一体发展、人居环境、人口素质、社会治理进一步优化,城市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市民的便捷感、安全感和舒适感进一步提升,以先进地区为标杆,建成自治区最具活力最富魅力的品质城市。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家现行标准下城区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达到58350元,年均增速8.5%,居自治区前列,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社会事业优质公平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更高、制度更可持续。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再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示范效应凸显。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空气优良率和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继续提高,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全面巩固。

——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依法治区深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民间借贷、房地产等问题基本解决,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基期

2015年预计

2020年目标

“十三五”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39.16

884

1300

8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52.12

80.9

94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00.03

451

745

1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86.28

223

368

10.5

人均GDP

111938

158000

224000

7.2

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9.2

37.3

34.9

-1.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0.5

62.5

65

0.6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

24.1

24.6

 

 

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36.2

38

50

5.6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68.75

83.9(暂定)

85(暂定)

0.3

生态文明

 

*万元GDP能耗降低

%

 

2.21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万亩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万元GDP用水量

立方米

6.97

6.42

5.5

-3.3

*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0

100

100

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21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2.92

2.02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9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万吨

0.753

0.744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0

*氨氮化合物排放量

万吨

0.0952

0.0950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0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2.6

82.4

83.2

0.16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

0.029mg/m3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0.2

*劣Ⅴ类水样比例

%

-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

%

90

96

98

2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7

95.1

96.8

0.4

*森林覆盖率

%

32.22

37.02

39

0.396

社会进步

总人口

万人

58.64

55.5(不包括康巴什)

60

1.6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8

9.6

9.8

0.4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病床数

5.7

7.38

7.5

0.3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1.12

94.6

96

0.5

平均预期寿命

71

72.5

75.5

0.8

亿元GDP生产安全死亡人数

0.0172

0.0079

0.005

-8.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002

38807

58350

8.5

民生改善

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

82

78.4

-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

72

99

100

0.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8

100

100

0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5

100

100

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8

2.88

3.5

3.5

*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脱贫

万人

0.1316

0.0302

2016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未改造套数)

万套

2.5

1.5

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棚改任务

-

房地产去库存

万平方米

 

 

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房地产去库存任务

 

 

 

第二篇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创新东胜

 

第二章  突出转型发展,构建品质东胜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产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思路,培育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全市产业转型示范区。

 

第一节  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

 

以全面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为主线,加快形成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和绒纺“三轮驱动”的基本工业格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制造业“五大新动力”。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工业经济取得集群化、品牌化、新兴化发展。

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紧紧把握“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重点围绕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装备制造三大核心产业,大力引进增链、补链、强链的配套项目;加快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外包、销售物流等配套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打造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力争新引进项目50个以上,新增投产项目50个以上,吸纳就业3万人以上,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60亿元、销售收入700亿元、财政收入20亿元。

——汽车工业。推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基地)与汽车销售、后市场、汽车文化(铜川汽车博览园)联动发展,建成集研发、设计、销售、测试、汽车文化旅游、新能源汽车生产应用、二手车交易、报废车回收于一体的汽车全产业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专用汽车骨干零部件生产企业2家。到2020年,力争达到年产乘用车12万辆,重卡及特种车5000辆,发动机8万台,变速箱1.5万台。依托奇瑞汽车,引进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40家以上,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汽车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

——能源装备制造业。全力支持新兴重工发展壮大,引进CNG压缩机、高压储运钢瓶、天然气液化设备、LNG接收站、LNG运输车、LNG气化站及LNG液化站等CNG/LNG储运设备制造项目,推动天然气压缩、液化和运输装备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天然气装备制造完整产业链。引进风电机组、太阳能发电设备、特种变压器、电缆、高压开关设备等电力装备制造项目,力争内能投电力装备制造项目、志成风光石墨烯电池等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电力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加大煤机制造项目的招商力度,力争引入1-2个煤机制造龙头项目。积极引进矿用液压支架、刮板机、掘进机等综采设备的制造和维修项目,形成矿用装备产业发展集群。力争到2020年,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引进相关配套企业5家以上。

——电子信息制造业。推动京东方一期、二期项目满产达效,推进OLED产业发展,建立外源拉动发展模式,争取引进5家以上消费类电子产业项目,2-3家知名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垂直整合。引导企业提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能力,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集“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于一体的光电显示与照明产业发展体系。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产值60亿元以上,引进相关项目10个以上。

——通用航空制造业。加快海明堡直升机项目建设,围绕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总装制造、试飞试航等核心环节,重点生产民用、航空教练、航空救护等通用航空直升机。积极引进导航装备、飞机炭刹车盘、碳纤维复合航空材料等核心制造项目。加快通用机场建设,鼓励发展航空飞行器维修、飞行员培训、旅游休闲、应急救援等通用航空服务。

 

专栏 -1                           制造业发展计划

●制造业核心技术提升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推动制造模式转型升级,发展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重点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开发和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数字化提升计划。推动装备制造、汽车、轻纺、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在设计方法,加工工艺,测量监控和经营管理方面全程融合数字化,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变革。

●制造业品牌创建计划。基于核心技术研发与掌控,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健康制造、轻纺等方面,打造23个“鄂尔多斯”品牌,鼓励知名品牌广泛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积极走向国际市场。

●生产性服务业剥离计划。打破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分离和外包物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测认证等非核心业务,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建成自治区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创新能源绿色开发和节约利用方式,推动煤炭等石化能源转型升级,加快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开发利用,搭建高效利用的能源输出体系,建成自治区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煤炭。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原则,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步伐,鼓励大型国有企业以承包的形式整合煤炭企业,提高煤炭生产的集中度和现代化水平,组建1千万吨以上大型煤炭企业4家,2千万吨级煤炭企业1家,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淘汰300万吨以下露天煤矿、120万吨以下井工煤矿,所有煤矿全部建成高产高效矿井。鼓励煤炭洗选配一体化建设,推广煤泥干燥、硫化床干燥和微波干燥等技术,提高煤炭洗选配能力,建成洗煤厂15座,总洗选能力达到7000万吨以上,洗选配率达到95%以上。

 

专栏-2                            煤炭提质提效工程

“鄂尔多斯煤”品牌标准体系建设工程。针对煤电、热电、现代煤化工、煤焦化、出口煤等不同用煤行业对煤质的要求,探索研究不同煤质热量等级的标准化配煤产品。

●煤炭提质工程。加强煤炭提质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示范推广,大力推广煤炭脱水烘干和提质项目,促进煤炭产业提质增效,推进煤炭资源深度加工,提升煤炭附加值,适度发展煤炭下游产品转化项目。

 

 

——电力。实施“煤从空中走”战略,把煤转电作为煤炭转型、产业链延伸的首选方向。规划“东胜区煤电基地”,推进煤电联姻、煤电一体化发展,合理规划热电联产项目,大幅提高煤炭就地清洁转化水平;积极争取蒙西电网及已有电力通道的运力指标,争取新建电力外送通道换流站,探索推行大用户直供电等电力多边交易政策,形成“自用+外送”合理调控的运送体系。布局3-5个电源点项目,到2020年,建成和在建煤电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就地转化原煤达到2000万吨,直接带动投资200亿元。

 

专栏-3                            电力发展计划

●电力通道电源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要电力通道电源点项目,支持超大规模分布式发电系统与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广域能源共享。

●太阳能综合利用计划。基于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和储能系统及微电网技术,发展煤炭复垦区光热、光伏项目、金屋顶项目等,提高太阳能利用水平。

●电力多边交易计划。积极争取自治区降低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准入门槛,争取更广范围的电力多边交易政策。鼓励同一园区内多个用电大户组建电力交易大用户联合体,按照“统一购电,独立结算”的方式参与电力多边交易。

 

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绒纺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中心。突出“鄂尔多斯”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型、创新型绒纺企业,构建绒纺企业集群,打造集原料收储加工、绒纺成品制造、产品集散贸易、创新研发、产品设计、品牌展销、质量检测、技术服务配套于一体的羊绒全产业基地,以品牌打造、产业链优化和营销模式创新,重新掌控绒纺产业话语权。到2020年,绒纺制品产量突破70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整合优化产业链条,做精产业链分工与分包,引导中小绒纺企业参与产业链条分工,推动绒纺企业协同配套、集中集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按照产业链整合重组,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和接单代工能力;推进“互联网+”与绒纺产业深度融合,利用云存储、云计算等大数据,分析细化市场,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实现消费者与生产厂家直接对接,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探索建立绒纺产业智能工厂。发挥羊绒产业协会的自律、协调、服务功能,制定行业规则,达到原绒收储、无毛绒销售分级、分类化,羊绒制品实标化,中小企业协作紧密化。

 

专栏-4                            绒纺产业振兴计划

●原材料市场占有计划。到2020年,原绒收储量达到7000吨,年均增长18.5%,占全国原绒市场的53.8%,原绒交易市场交易量达到8500吨,占全国市场的65%。

●中小微绒纺企业集聚提升计划。到2020年,计划入驻100家中小绒纺生产加工企业,新增1个国家驰名商标、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10个市级知名商标。实现绒纺产品全覆盖、绒纺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

●品牌营销计划。以产城融合理念,加大“中国绒都鄂尔多斯”宣传力度。实施“1436”“时尚鄂尔多斯”“金牌鄂尔多斯”“蓝色鄂尔多斯”等品牌战略,鼓励本地企业自创或收购品牌;制定高标准的行业产品标准;建立原产地保护制度,实行“鄂尔多斯原产地”标识标注。搭建对外贸易平台,建设15个国际销售网点。

●技术升级计划。掌握和研发新技术,加强产品的高端化、轻薄化、功能化和清洁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成果5-10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10-20项,发明、申报实用性专利1-2项,外观专利8-10项。加强信息技术与工艺、装备技术、质量管理的协同创新,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实现生产系统全面升级。

●政策延伸计划。争取将市级羊绒扶持政策延续至2020年,探索设立羊绒产业发展基金。

 

培育转型发展“五大新动力”。培育具有较高区域自我发展潜力的“根植性”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迈进。

——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南京白云项目,发展环保检测、实验、规划咨询等技术服务。推进久科康瑞环保制造项目、通扬环保设备制造项目、芬兰芬碳公司环保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引进高效节能装备、大气治理设备、固废处理与利用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环境监测设备等项目,初步实现环保产业集群发展,2020年当年实现产值6亿元。

——新能源汽车。积极争取引进1-2家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制造项目,掌握新能源汽车制造关键技术;引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系统生产项目,合理布局城市快充站、换电站和城际快充站,形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全力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

——生物医药。依托制药园区,引进生物医药企业,积极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生物医药产品;加强沙棘产品开发,规模化发展沙棘保健品产业;做大特色中蒙药产业,鼓励传统中蒙药二次开发,创新中蒙药新品种。

——新一代信息技术。规划智能产业园,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尖端产业,培育智能家电制造、3D打印、软件研发、工业管理软件、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自动化控制软件等新业态,推动生产生活智慧化。

——健康制造业。加快发展健康制造业,壮大健康养老产业园,针对老年人的特定需求,发展老年用品研发、设计、生产项目,同时大力引进健康管理、按摩器、康复仪、智能辅助等养生设备生产制造项目。

 

第二节  建设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坚定“服务业兴区”战略不动摇,按照“服务内蒙古、联动晋陕宁”的定位,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服务业向集群、特色、品质方向转变,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加快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树立“东胜服务”的崭新形象,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5%,建成自治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西北地区物流集散地建设行动

发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式联运优势,重点发展煤炭、羊绒、汽车等产业链物流,优化发展城市配送,建立健全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园区、快递配送于一体的物流发展体系,打造服务内蒙古、联动陕甘宁、对接京津冀的西北地区物流集散地。

加快物流园区和信息平台建设。建设装备制造基地物流园,围绕装备制造备品备件、原材料、产成品,发展运输、仓储、信息等物流服务;建设铜川综合物流园,发展煤炭、煤化工、煤机械、汽车等综合物流;建设北部综合物流园,构建快递配送、仓储转运、建材、日用百货于一体的物流平台。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汇聚信息流、资金流和运力资源,提高信息对称水平和运力配置效率,破解返程空载难题,提升物流的吸纳、发送能力。

大力发展煤炭物流。加快建设罕台煤炭集装站、华宸煤炭物流园区、满世鑫亚集装站等项目,对敖包沟、李家壕、韩家村等集装站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煤炭仓储、装配能力,提升煤炭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鼓励煤炭物流企业发展“集装箱物流”,实现煤物流与其他物流跨界互通。

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加大与山东临沂中联物流集团以及天津、银川、榆林、包头等地大型物流企业的对接引进力度,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外来企业、物流输出地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物流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优化供应链管理。

发展中短途物流。加快布局连通城区、城镇、乡镇之间的网格化物流配送中转点,推动鄂尔多斯报业物流与其他快递物流公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广“共同派送”模式,解决短途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开展物流“降费”行动。实行物流业园区化管理,开辟物流业发展“特区”,制定以园定税、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物流用地成本、开辟物流绿色通道、消除交通限制等政策举措,切实降低物流成本。

——文化体育旅游升级行动

立足避暑休闲,主动补位,适度错位,构建以体验旅游、休闲娱乐两大重点为支撑的文化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将东胜区打造成旅游产业链上的体验式休闲旅游胜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创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规划形成环鄂尔多斯、延伸内蒙古及周边8省区、辐射俄蒙中亚、跨联欧洲的五大精品旅游线路;建立科学的城市坐标体系,在东胜设立永久的鄂尔多斯旅游零公里起始点;转换旅游服务思维和体系,广集民智、政府搭台,开展“爱我鄂尔多斯”摄影、旅游专题片创作等各类赛事,结合文史发掘、传统工艺开发,研发和生产旅游纪念系列产品,“十三五”期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地域文化浓郁的旅游产品。深入实施文化体育旅游升级4大行动,到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专栏-5                       文化体育旅游升级4大行动

● 体验式休闲旅游先行区建设行动。整合动物园、植物园、昆都仑川、罕台川、吉劳庆川等资源,建成大规模、多品种休闲娱乐旅游项目;提升东联秦道城、九城宫、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等既有景区景点的品质和档次;标准化打造6条特色街区,制作策划1场大型特色实景剧目,推进“夜间旅游经济”发展;培育和打造鄂尔多斯音乐节等1-3个文化体育活动品牌,实施中华民族文化城项目,发展蒙古族祭祀等民族文化体验参与式旅游。

● 鄂尔多斯旅游服务中心城区建设行动。积极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区,制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服务规范,强化旅游配套服务;研发10条以上从东胜出发连接景区景点、覆盖晋陕蒙宁地区的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1条以东胜区为服务中心城区的草原、沙漠、民族文化、城市景观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与区内外旅行社合作,加快形成激励政策体系,实现“鄂尔多斯旅游从东胜出发”。

●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行动。启动旅游数字化工程,推进旅游线路、特色餐饮、接待酒店、文化娱乐场所、旅游购物店等各类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旅游资源数据库;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搭建旅游企业服务监管和游客投诉平台,畅通游客投诉渠道,打造诚信旅游。

● 旅游推介行动。加强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每年至少在5-10个客源地城市各开展1次旅游推介活动。

 

——商贸流通转型提升行动

加强现有商业设施整合利用和功能再造,综合打造旧城商圈和铁西商圈,打造立足鄂尔多斯、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提升东胜商贸业发展层次和品位。到2020年,商贸流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

加快批发零售服务转型提升。推动各类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及先进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广泛开展线上服务。加强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大型批零企业,创新“互联网+商业”发展模式,建立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网络营销平台;引导企业在城市核心区、周边旗区及农村建设仓储配送中心,优化流通配送网络,畅通旗区间、城乡间商贸流通渠道;形成区域产品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商品展示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设计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旅游商业。打造1—2处奢侈品、高端商品休闲购物场所和3—5处独具民族特色与地方风情的旅游购物店,加强土特产品、工艺品、收藏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打造成为鄂尔多斯旅游的“购物中心”。发展社区商业。引导便利店等业态进社区,规范和拓展代收费、代收货等便民服务,推广使用智能包裹柜、智能快件箱。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逐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的专业化市场。鼓励发展绿色商场、绿色超市,提高绿色商品供给水平。

提升住宿餐饮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希尔顿、喜来登等知名连锁酒店,重点打造商务度假型高端酒店集群;推出30—40家经济型酒店,促进中端和部分高端酒店向大众化方向转型。出台餐饮行业标准,推进规范化、示范性经营,鼓励餐饮企业以整合重组的方式开展连锁经营;鼓励企业搭乘知名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营销;注重蒙餐和地方菜系培育,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体系;推广绿色、健康的美食品牌,培育西贝、蓝海等地方特色品牌10个以上,引进老字号分店10家以上、中华名吃50个以上;推进食品园区建设,鼓励大型餐饮企业建立“中央厨房”并向市场开放,放心食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95%以上,打造餐饮最安全城市。

 

专栏-6                      商贸流通6大专业市场规划

●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绒纺专业市场。以“鄂尔多斯”品牌的美誉度和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全国羊绒品牌驻场销售,实现羊绒产品全覆盖;支持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线上线下运行。到2020年,计划入驻300家销售实体店、150家绒纺电商企业。

●西部酒文化产业样板区。启动酒文化博物馆、酒文化一条街,发展酒文化博览、酒品展销及工业体验游等。到2020年,实现年产白酒5万吨,销售额15亿元,销售网络力争覆盖全国30%以上的县级市场,将酒业园区建成集白酒生产、产品展销、文化展示和体验旅游于一体的西部酒文化产业样板区。

●中国西部地区最时尚的现代化汽车主题市场。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0万辆;交易二手车6万辆,交易额达到100亿元;汽车交易及相关网络平台5个,线上交易额达到50亿元;汽车文化、汽车展览展示、汽车售后、汽车信息服务、汽车物流等汽车后市场服务蓬勃发展。

●鄂尔多斯现代煤机城。培育发展煤化工、新型煤机械等煤炭配套产品市场,入驻销售及售后服务企业300家。

●知名专业市场集合体。引导有实力的批零企业,采取与厂家直接合作的模式,合力启动存量商业地产,打造集古镇的灯饰、香河的家具、叠石桥的家纺等知名品牌于一体的东胜实体展销市场。

●绿色农贸市场。依托万家惠农贸市场,建立商品可追溯、可查询系统,提高绿色商品供给水平;鼓励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健全物流配送系统,实现核心区配送全覆盖。

 

——金融产业创新提升行动

加大金融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健全金融机构入驻绿色通道,吸引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区外金融机构到东胜开设分支机构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积极培育地方性金融企业,支持设立民营银行和地方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探索建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促进民间资本高效流通。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发展。到2020年,争取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达1家以上,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家以上,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达到40家,全区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2015年增长1.5倍,建成西部地区具有较强辐射集聚能力的区域金融中心。

大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支持发展金融产品研发中心、清算结算中心、金融信息咨询中心、理财服务中心等智力密集型金融后台产业。引进发展消费金融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保险经纪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网上咨询、资料审核、贷款发放等金融服务链条,提供股权融资、企业上市、银企对接、小额贷款资讯等网上综合服务。

推动金融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引导传统金融机构及本地金融企业创新互联网金融业务,鼓励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更广泛地区提供便利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支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等业务。

——健康养老拓展行动

突出“养老休闲、避暑养生”主题,积极推进“自治区服务业创新改革试点”,立足服务本地、辐射周边地区和北京、西安、重庆等大中城市,重点发展旅居度假养老产业和社会养老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健康产业集中发展示范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搭建数字化养老平台和健康管理平台、兴办健康养老产业;通过“公办民营”和“购买服务”的方式,着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业态;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10家养老营销机构,筹办全国性社会化养老论坛,建立点对点旅居养老基地;支持中华情、鑫海、东方路桥等企业发展社区养老试点,优化社区居家型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康体理疗产业,市场化引进高端医疗机构与保健设施项目,开展健康体检、医养结合、中西医理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高端医疗护理;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推动民族医疗医药、中蒙医特色疗养和康复服务产业化。

全面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实现户籍7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普惠发放。建立健全基层老年法律服务网点,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高效、优质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服务。推进“12349”便民为老服务系统全覆盖,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辅具配置、安全援助等服务。

——电子商务产业提质增效行动

搭建特色专业电商平台。创新发展“互联网+煤炭”,推进内蒙古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拓展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服务内容,进一步完善挂牌交易、煤炭超市等新增服务项目,拓展金融、物流等相关服务,广泛吸纳煤炭企业上线交易,到2020年,实现网上交易8亿吨,打造成覆盖内蒙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煤炭交易中心。整合矿山机械经营户,围绕矿山机电、工程机械等设备,依托铜川捷通机电城等专业市场,提供设备、零部件销售及维护服务,搭建大宗物资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和分销中心,建成辐射晋、陕、蒙的大宗工业产品电子交易中心。

培育龙头电商企业。借助淘宝·鄂尔多斯特色馆和京东·鄂尔多斯特色馆,推广和发展O2O等电子商务模式,重点打造万家惠、东兴时代广场、易兴等龙头电商企业,把“鄂尔多斯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鼓励绒纺、沙棘等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垂直电商”,促成“厂店直销”。支持王府井百货、华研集团等商贸龙头企业依托原有实体网点、货源、配送等商业资源开展面向本市及周边的网络零售业务,发展集电子商务、电话订购、线下体验和城市配送于一体的同城网络购物。

建设电子商务中心。加快物流仓储、分拣中心、中短途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各类电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引进、培育集交易、认证、支付、信用评价等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逐步完善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等配套服务。布局电子商务综合楼宇、淘宝区外物流中转中心等,提升鄂尔多斯电子商务的总体水平,打造成我国西部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中心。

——房地产去库存行动

结合存量商品房消化,整合利用现有楼宇设施,分类梳理存量楼宇,分片定位楼宇功能,分步推进楼宇利用,突出差异化功能引导,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培训经济业态。创新运营模式,探索实施政府租赁统一招商、专业机构托管运营、政企合作运营等管理模式,科学引导确定楼宇租售比例。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向经营商转型,创新发展旅游地产、休闲地产、度假地产、创意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功能性房产,以租售并举的方式,将闲置的写字楼、商业地产、商品住房改造成为品牌店面、特色酒吧、家庭旅馆、养老用房、家庭小作坊等。加大商品房回购力度,转化为保障房、人才房和创业工作室等。到2020年,基本完成房地产去库存任务。

 

第三节  创新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立足农业发展整体水平,精细化发展休闲农业、特色种养殖业和服务农业,走出一条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创新“生态种养殖+休闲旅游+X”发展模式,融合农业产业、生态旅游资源,构建观光体验、商务会议、度假养生、乡村旅游为一体的都市休闲产业集群。结合“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在村庄建设中充分体现村庄生产力,打造“一村一品”。罕台镇依托九成宫、秦直道旅游景区,发展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农业。铜川镇依托矿区复垦绿化,发展精细化矿区生态农牧业。泊江海子镇依托漫赖草原,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度假经济。实施休闲农业建设工程,打造10-20家精品农家乐,规范和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推动专业合作社和大企业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根据产业结构及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种养殖业。根据产业的融合度,明确种养殖业的功能区域划分,推动种养殖业与旅游业、健康产业和煤炭工业紧密融合,合理布局观光农业、养生农业、矿区设施农业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创办种养殖基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精细化经营转变,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到2020年,全区肉食、蔬菜自给率提高到15%。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成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检测力度,推进“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认证。对规模种养殖企业(户)实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深化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农业营销服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第三章突出创新发展,激发品质东胜建设动力和活力

 

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推进发展模式、发展动力、产业结构、管理方式、思想观念创新,打造更加包容、更加优质、更有活力的创新环境,全面建设创新东胜,成为引领全市改革创新的先锋,进入国内创新型试点城区行列。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政府改革。以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设西部政务服务最优城区。全面推开“三单”管理模式。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实施权力清单管理,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界定政府权力;实施责任清单管理,做到法有规定必须为,加强政府的服务与监管职能。建立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审批事项清单目录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事项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或新设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项目和生产经营性活动审批;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公共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对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减少中间环节,缩短时限,提高效能。全面开展“互联网+政务”。建设虚拟政务服务大厅,推进审批部门终端并联,开展网上并联审批,以透明高效地政府服务换取更具活力的市场和更加强劲持久的发展动能。探索市场监管改革。尝试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职能分离,成立独立、专业的监管机构,从管企业向管企业行为转变,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监管职能,建设法治市场环境。采用PPP模式,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建立社会组织与事业机构待遇平等的政策环境,提高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能力,建立专项发展资金,培育和发展一批公益性、独立性、专业性社会组织,把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承接载体;放开医疗、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政府后勤等公共资源市场,建立公开、合理、合法的准入规则和绩效评价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整合发展、分类施策、提升效益、防止流失”的原则,通过股权和资产划转、转让等途径,实现国有资本整合重组,消除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清理整顿低质低效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对无实质业务、无盈利能力、无社会效益的企业和股权予以注销或转让。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组建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盘活国有经济。组建国有投资运营公司,经政府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经营所投资企业国有资本,实现产业集聚和升级,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民生、环保领域。推动中央企业分支机构变更或登记为独立法人。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推动金融机构提供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发展创业金融,整合金融资源,为创业者提供金融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支付结算、资金融通方面的服务,并通过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方式,探索完善金融支持创业、创新的新途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支持组建地方性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形成与传统金融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新格局。推动企业积极挂牌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探索与期货交易所合作机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期货交割库。推进资源资本化改革,支持矿产、土地、水资源行业企业,依托资源上市或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产市场,促进股权交易,推进特色优质资源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加强保险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农业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专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三农”保险和“绿色保险”,探索建立区域性巨灾保险制度。壮大地方金融企业,支持鄂尔多斯银行、鄂尔多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鼓励上市融资;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在“新三板”、中小企业板等挂牌上市。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全口径预算体系;编制全口径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精准性,全面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除重大特殊事项外,不再额外审批追加财政资金,杜绝超预算拨款;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制定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办法,编制真实、完整、准确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实施财政中期规划管理,编制三年财政规划并加强对年度预算的约束,实现跨年度预算平衡;完善民生支出预算,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保障机制。实行分级预算管理,推进各园区、镇、街道和区直部门财权与事权相对等,实行收入共享、支出定责、分区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运转效率。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稳步推进“三公”经费预算公开。强化预算执行刚性要求,健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改进和优化财政资金支付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行为,严格控制债务规模,落实偿债责任,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落实中央、自治区深化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资源税等财税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做好税源培植工作。全面做好营改增改革。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创新公用事业价格管理。全面理顺天然气价格,尽快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探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竞价上网;完善电力市场多边交易机制,争取在装备制造基地和经济科教园区开展大用户直供电工作。全面实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气、用电阶梯价格制度,探索推进供热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制度。推进政府定价项目清单化,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切实推进政府定价公开透明。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干部流动机制和退出机制,建成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按规定减少领导职数,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动编制向基层和一线倾斜。

 

第二节  推进第三次创业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定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地位不动摇,真正让非公经济“坐正席、唱主角”,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宽进严管”原则,支持民营资本以独资、控股和参股等方式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社会民生事业;研究制定非公有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政策和办法,确保与国有资本享受同等待遇。引导民营资本创新发展金融物流、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社会中介服务业;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组建科技研发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家庭农牧场等经营主体向民营企业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条件成熟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出台民营资本投向农村的政策举措,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提供各类服务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低成本创业环境。持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深入推进“先照后证”改革;推进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全面实施名称核准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准入等负面清单,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制度,继续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建立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全面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制定出台创业优惠政策。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创新发展;在确保公平竞争前提下,鼓励对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减轻创业者负担;积极盘活闲置的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在金融支持、专项资金争取、税费减免、养老保险、服务环境等方面出台更具操作性、灵活性,覆盖面广的细化政策,切实让创业者受益。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深入实施“十万大学生鄂尔多斯创业就业圆梦行动”,增强“鄂尔多斯大学生创业园”的培育孵化能力;大力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精心培育2-3个创业基地、创业园和创业示范街,做大做强众创空间;引导和鼓励各类创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推动创业孵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技术支撑服务;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鼓励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平台。树立“转型再创业”理念。推进本土企业整合重组、转型发展,围绕煤电一体化、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引导存量项目与市场前景好的转型项目嫁接,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实现转型蜕变;激励房地产企业、中小微企业重拾创业勇气,组建创业产业联盟,发展一批创新型、科技型、服务型企业,进军新业态。支持草根创新、微创业,鼓励企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高校毕业生、转移农民创业,大力弘扬勇于创业创富的社会价值取向,培育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实施服务企业工程。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高水平的发挥政府服务经济的职能。继续开展“助保贷”业务,每年为中小企业提供1亿元放贷规模。实施中小微型企业培育工程,推行各园区、镇及街道办事处中小企业辖区管理机制,每年选择300户进行重点培育,选择30户转型效果好、成长性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清理整顿中介服务收费、垄断行业收费和越权设立收费项目,贯彻执行有关扶持中小微企业的降税免费等措施,帮助企业申请各类专项资金,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困难企业帮扶计划,从政策宣传、资金争取、产业引导、资源配置、技术改造、经营管理、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困难企业全面帮助。协调相关金融机构妥善化解企业债务问题,恢复和保持企业的征信度。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深入推进煤炭、房地产等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优势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企业破产制度,推进破产清算,淘汰落后产能,根除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

 

第三节  培育发展新动力

 

建设自治区科技创新示范区。深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突破口,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依托装备制造、高档绒纺、现代服务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提升工业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设立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科研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3%以上,高级技术人才占到企业员工总数的10%以上,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工艺水平,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工程技术中心等机构,加强项目挖掘、科研成果引进和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科技型成长企业,“十三五”末争取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培育扶植民营科技型企业20家。

加快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建设。搭建科技研发平台,争取再培育1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3家自治区级研发机构,新建成1-2家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搭建科技孵化平台,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发挥科技教育创业园、小企业科技孵化平台、启迪孵化器、鄂尔多斯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平台作用,成功孵化一批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建成科技情报互通、成果转化服务、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有效资源,提供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科技研发、孵化、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年提高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出台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研发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技术成果、专利等要素参与股权分配的制度。

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打造汇聚产业精英的“能源硅谷、人才新城”,建立高品质、高效能、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到2020年,人才总量达到14.2万人左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在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升级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围绕装备制造、现代金融、高新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健康休闲产业,引进培养产业领军人才40人以上。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支撑产业发展的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行业骨干5000人以上。培养精干的党政人才队伍。根据党政部门职能,引进和培养一批懂管理、专业对口的党政干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学有所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工程”,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新型企业家队伍,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培育。

强化引技引智工作。构建多元化的引才网络,加强人才市场和引才队伍建设,加大海外招聘力度,给予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长期稳定的支持。探索“项目+人才”的新型招聘模式,通过高水平项目、新兴产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以及科技服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到东胜就业、创业。建立柔性引才机制,打破国界、地域、户籍、身份等条件限制,以合作研究、承担课题项目、兼职、技术入股和创办、合办科研机构等方式柔性引进各类人才。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设立风险资金池,大力引进和培育天使投资等风投、创投基金,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制度,探索建立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种类丰富的金融保障服务。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产业人才交流会、中高级人才洽谈会等人才引介活动,促进资本、项目、人才的深度融合。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决策咨询机制、顺畅有序的协调落实机制、高效务实的督促反馈机制、灵活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等,为人才干事创业铺设坦途,促进人才环境的整体优化。完善人才安居宜业宜学环境,落实人才引进政策,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设。推行“人才服务卡”“科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大学生创业企业”等人才服务制度,在政策落实、手续办理、信息咨询、项目申请方面,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全程服务,努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最佳城市。

 

第四节  建设智慧东胜

 

加快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坚持顶层设计、高效共享的理念,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网络、数据平台的支撑作用,积极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施智慧东胜“十大工程”,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生产生活智慧化。

市民卡“一卡通”工程。完善市民卡代缴水、电、讯、暖、气、有线电视费等应用功能,逐步实现市民居家办理缴费。推进市民卡在交通出行、医疗卫生、休闲旅游、城市服务、商业消费等方面应用。拓展市民卡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应用。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完善面向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然人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应用,实现一次性递交材料、一次性告知,通过信息共享实现数据在部门间流转,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工作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改善政务服务环境,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智慧社区工程。推进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做到通知公告、证件办理等政务服务“一站”办结,实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的高效便捷服务。推进居家养老、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等各类社会服务“网上进社区”,实现服务提供智慧化。推动与低保、医保、党建、少数民族、车辆、金融、诚信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建立功能完善、数据共享的人口数据平台。建立“网上议事厅”,实现“问题联动处理”,解决社情民意“最后一个环节”问题。

智慧教育工程。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巩固“数字教育”建设成果,优化系统运行环境,建设网络课堂,发展移动教育,推进“智慧校园”试点,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发布学区划分、学生分班等相关信息,推动教育透明公开。加强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力度,建设平安校园。

智慧医疗工程。利用数字卫生平台,将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逐步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建设移动医疗系统,实现在线挂号、网上问诊、购药缴费等医疗服务,让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家庭及个人延伸。试点推行智慧医疗APP软件应用,结合先进的健康管理理念,打造及时、便捷的健康服务模式。

智慧交通工程。建立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指挥调度、车辆管理、危化品运输、出行服务、应急救援、运行监控等方面实现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实现各种车辆的在线实时管理。逐步应用交通事故接出警、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流采集与诱导信息发布等智能交通应用系统,改善主要路网交通运行状况,提高道路有效利用率和道路通行率。完善行业数据,实现交通部门与公安、消防、安监、卫生、应急等部门实时交通运行状态信息共享。

平安东胜工程。深化警务信息化建设,建成信息“主导决策指挥、主导精确打击、主导治安防控、主导管理服务”的现代警务格局。推进汽车实名制采集,提高综合采集能力。推进“技防城”建设,将信息应用拓展至食品安全、社区、社保等社会领域,逐步实现资源共用。实施无线城市二期工程、政务专用网络二期工程、视频联网工程。

智慧物业工程。建设智慧物业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助力住宅小区文明创建、提升城市管理品质三年攻坚行动。通过平台的搭建,推进物业管理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建设,用移动互联网APP改造传统物业;加大对物业公司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畅通市民反映物业问题的渠道,建立快速反馈、监督考核、百姓评价的信息化物业管理平台。

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基于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建设成果,将应用延伸到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收录食品生产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实现食品溯源管理。及时宣传食品安全、发布食品安全警报,接受公众监督。

行政执法信息化综合平台。构筑以行政处罚为重点兼顾其他行政行为的数字执法平台。建立行政职权目录库、执法标准库、执法人员库、法律法规库等专业数据库。实现执法案件办理从登记、立案、调查、执行、结案、复议全过程电子化处理。满足社会公众了解行政事项办理情况的查询需求。明确行政裁量标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

 

第三篇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协调统筹建设宜居东胜

 

第四章突出协调发展,提升品质东胜城乡一体化水平

 

深入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内蒙古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面建设宜居东胜。

 

第一节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充分利用东胜资源、人才、信息及公共服务优势,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互动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97%左右,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按照常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户籍人口城镇化。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同城人、同待遇”。

建立城乡统筹、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逐步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实施全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鼓励进城农民积极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连续参保,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缩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差距,将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推进城乡资源均等化。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落实“六位一体、统筹推进”和村庄绿化、村集体经济、基层组织“三项建设”要求,按照“大拆不大建、以户全覆盖、产村相结合、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农网改造升级等十个方面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土地、草原确权登记,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制定农村不同类别土地流转价格及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统筹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城乡公共服务层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推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引入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建立村级社区服务设施和项目,在文化、医疗、养老等方面享受与城区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推进城乡消费一体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缩小城乡消费在层次和结构上的差距,拓展和丰富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挖掘农村优质资源,通过互联网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

 

第二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遵循“南拓、西延、北限、东控”的基本原则,继续优化“一城、一镇、两轴、五组团”空间格局。一城:即东胜中心城区,规划发展成为鄂尔多斯市现代商业贸易、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一镇:即泊江海子镇,作为中心城区外围扩展的保障区片。两轴:即沿109国道的城镇发展轴、沿210国道的城市功能拓展轴。五组团:即铁东组团,鄂尔多斯市传统商业中心和综合性城市生活区;铁西组团,东胜区级行政中心,新兴的现代商业中心和生态型现代化居住生活区;罕台组团,以现代羊绒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以绒纺、制药、食品加工、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产业为主的城市组团;铜川组团,以汽车服务、物流、矿山机电、沙棘等产业为主的城市组团;装备组团,围绕汽车整车及零配件、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组团。

融入推进中心城区一体化。利用并发挥核心区经济、文化、金融、科技等服务功能,强化对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集聚作用,使核心区成为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较强影响的转型发展标杆。加大快速干道和功能设施规划建设,连接装备制造基地、云计算园区、市公租房、市体育中心、东胜西站等重大区块,推动空间对接,实现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功能布局一体化。统筹推进“三规合一”,逐步实现环保、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绿化、交通、市政、水利、环卫等“多规融合”,实现经济发展、国土利用、城市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共建共享。

构建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中心城区与园区、园区与园区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心城区与园区协调发展,提升中心城区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辐射能力,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在园区的提供方式,实现中心城区与园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充分发挥装备制造基地、经济科教园区、铜川汽车博览园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主平台、主力军作用,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优势,引导主导产业错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互补发展、关联发展,杜绝重复建设、无序建设和恶性竞争,实现园区间协调发展。推进园区整合,增强产业凝聚力和配套能力,积极申报国家级工业园区。

 

第三节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树立“产城融合”“紧凑城市”发展理念,按照“多规合一”的城市建设管理思路,围绕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目标,按照“先地下、后地面、再地上”的顺序,完善功能配套和结构优化,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需求、高效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板块影响力。

——交通。加快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满足客运货运“零换乘”“无缝隙”运输要求。加快融入呼包鄂一小时经济圈和东阿康城市核心区半小时生活圈进程。推进呼鄂城际铁路、包鄂城际铁路、呼鄂高铁、包鄂西高铁建设,形成北上东出南下西进快速便捷的铁路客运通道,有效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加快蒙华铁路浩勒报吉北矿区专用线建设,贯通大能力运煤通道;到“十三五”末,东胜区境内运营铁路10条,铁路总里程达到278公里。实施G210线添漫梁北至越家壕(查干)段改线、包茂高速树林召至东胜段拓宽改造、罕台村至刘家渠公路与G210线接口、北外环、东互通等工程,提高公路通达能力。统筹推进城区和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鄂托克东街、郝兆奎路、兴胜南路、公园路、四号街、园北街等61条市政道路建设。建立健全自驾游、骑行、步道等休闲旅游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交车数量和运营线路,配套城市公共自行车,方便市民绿色出行。

——园林绿化。实施国家生态公园建设试点、东康快速路改扩建工程东胜段景观绿化、机场高速两侧绿化等十项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到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9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游憩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形成城市绿化新格局。

——地下管廊。完成地下综合管廊全国试点申报工作,全力实施31公里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统筹推进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管线安全水平、防灾抗灾和应急避险能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海绵城市。开展海绵城市试点申报工作,有效利用雨水、中水资源,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抬高地下水位,形成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建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涝减灾能力。

——市政道路。盲道的覆盖率(主次干道)达100%,排雨水管网畅通,保障汛期安全,完善道路硬化及修复施工工艺,道路修复面整洁美观。市政亮化主干道亮灯率达到98%以上、次干道亮灯率达到96%以上。

——供水。进一步提高供水服务范围,供水普及率提高到98.5%以上。新建供水管网35公里,改造供水管网41公里,新建西柳沟输水管线25公里,实施泊江海子镇引黄输水管线工程,完成郝兆奎配水厂扩建工程。

——污水。新建污水管网40公里,改造污水管网10公里,污水管网覆盖率提高到98%,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3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75万吨/日,新建污水提升泵站4座,新增污水抽排能力5.2万吨/日。

——供电。推进电力通道建设,探索推进微网运行;实施电网改造和扩容工程,新建3项220KV、5项110KV输变电工程,18项10KV线路工程,改造39项10KV线路工程及15项低压配电工程。实现双回路供电,确保城区用电安全;加快整合城区0.4KV及以上线路,满足城市景观需求。

——供热。扩建2处热电联产项目,新增3处大型热源;改造150个老旧小区供热二次管网,新建主管网19.3公里、换热站48座,实现集中供热面积达到7300万平米,集中供热率提高到98%以上。具备条件的平房居民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

——供气。新建城镇燃气管道20公里,新建LNG/CNG加气站3个以上,CNG加气站1个,建设CNG母站1个,建设民用调峰试点项目二期工程,城镇燃气普及率提高到90%。

——垃圾。建成吞吐量640吨/日的大型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1座,新建大型垃圾填埋场1座,道路清扫机械化作业率提升到70%以上,垃圾清运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6%以上。

——通讯。提高现有通讯网络和管网覆盖率,达到城区全覆盖。对现有网络设施进行合理整合,提高通讯质量。大力实施无线网络技术,形成覆盖全区的网络通讯系统。

 

第四节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建成国家西部文化强区和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重人文关怀,培育奋发上进、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坚定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的共同追求,大力塑造“开放、包容、厚道、创新、进取”的东胜精神。巩固和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以推进住宅小区文明创建提升城市管理品质三年攻坚行动为契机,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体市民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构建全面覆盖、布局合理、有效利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00平方米,村、社区文化室普及率达到100%。创新文化设施运行机制,促进共建共享,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机关、学校、企业的内部文化设施,凡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社会开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构建供给充足、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体系。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统筹利用演艺集团、图书馆、文化馆、电影、民间文艺团体等资源,组织开展互动式、菜单式、全方位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多渠道向基层配送文化资源;重点打造30个特色精品文化社区,发展壮大50支特色精品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打造“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两公里文化圈”。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

建设文化精品创作和汇聚展示基地。紧紧抓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群众心声,叙写百姓故事,每年推出1部带动性强、影响面广、具有典型引领和普及传播作用的文艺精品。建立科学有效的文艺精品创作联络机制,面向全国引进各类高端艺术人才和领军人物,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积极与国内知名演艺中介机构合作,推行文艺精品“演出季、演出月”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国内知名演出团体举办商业演出。培育1-2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演出经营单位。

 

第五章  突出绿色发展,筑牢品质东胜生态安全屏障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打造舒适雅致、清新秀美的魅力城市。

 

第一节  优化国土开发空间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加强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引导,按照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完善规划管理。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多规合一”改革,形成全区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合理利用规划,促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严格保护耕地。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坚守基本农田红线,落实基本农田各项管护措施及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到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000公顷;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行“一张图”管理和永久保护;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

优先保障鼓励类产业用地。优先保障自主创新项目、煤电一体化项目、年度重点项目和新型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对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以及国家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予安排用地。优先保证旅游项目用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参与旅游开发。适当增加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项目用地。

 

第二节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各项制度。制定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办法。有序推进林地、草原、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的内容、方法、指标体系及评价体系,编制全区核算账户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定领导干部土地、矿产、林地、草原、水资源资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审计方案,形成具体办法和标准,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完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体系。落实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污染“三条红线”,继续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相关制度。编制“十三五”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探索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激励机制,开展工业项目地下水置换工作。推动水资源市场化配置,逐步探索多种形式水权交易。

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发展环保市场,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及部门联动机制。整合环境执法力量,设立环境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督有力、独立高效的环境执法体制。健全完善重大规划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第三节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强化森林生态保护、利用与建设。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构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东胜防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及其它各类工程,重点加快城镇周边、河岸山前、村庄、旅游景区及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绿化,到2020年新增人工造林3.19万亩,防护林改造22万亩,十个全覆盖配套村村绿化9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20万株,新增育苗1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大力发展林沙产业,鼓励建设沙柳、沙棘、柠条等原材料基地和加工项目;巩固建设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切实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倡导“植绿、爱绿、护绿”生态文明新风,形成全社会重视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积极争取并稳步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等项目,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体制机制。探索设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专项用于生态治理和群众利益补偿。制定生态损害和赔偿制度。完善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争取在林权流转、抵押贷款、林下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推进林地确权、林权证换发、核发工作。建立健全生态奖励和考核制度,对生态建设保护作出贡献的镇、村、企业和群众进行补偿和奖励。严格执行禁牧政策,强化督查问责力度,巩固来之不易的生态保护建设成果。

 

第四节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大气污染防治。全面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制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使用;采取更严格的控制标准和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治理现有重点污染源,推进电力、供热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任务,加强煤矿及洗煤厂污染治理及煤场、集装站等粉状物料堆场整治,降低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削减细颗粒物排放,控制在用车与新车排放,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建立餐饮业源头防控和长效环境监管制度,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持在2015年的水平或略有下降,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

水污染防治。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达到自治区和市总量目标要求。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乌兰木伦河流域断面达到考核要求;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预警制度,实行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对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中水深度处理回用工程,加强再生水回用。加强对重点水污染排放工业企业监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严格行业用水定额,重污染、高耗水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

噪声污染防治。各声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20年,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分别控制在2类和4类声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以内,主城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0%。

土壤污染防治。严把建设用地项目的环评准入关,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达100%,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全面建立土壤环境监管制度,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基本项目满足《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指导原则,大力加强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构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管理体系。防控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的环境风险,确保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得到安全处理处置。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的完善,以及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改扩建,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

 

第五节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创新能源节约利用方式。鼓励工业能耗企业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推广新能源汽车。

统筹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供应政策和土地使用标准等要求,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全面推进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工作,强化建设用地全程监管;深入开展建设用地专项清理,制定存量用地盘活机制和已出让闲置土地退出机制;建立用地企业诚信制度,推行用地信用“黑名单”制度。

切实推进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鼓励煤炭、电力、装备制造等企业进行节水改造;利用价格机制推动企业源头节水和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重污染、高耗水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科学制定中水、矿井水综合利用方案,加大中水回用管网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倡导节水的文明生活方式,培育珍惜水、爱护水的道德意识,营造全社会“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节水文化。

 

第六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形成循环型产业链条。以电力热力、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绒纺等行业为重点,加强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的耦合链接,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由企业内部、园区内部、产业内部向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园区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形成多元化循环型产业链,全面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工业经济循环发展。推进工业企业年新增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用电量超过300万千瓦时以上)项目的节能监督、评估和审计。加强工业锅炉、变压器、空压机及50千瓦以上大电机等主要耗能设备运行效率的定期检测和评估。抓好企业能源计量等基础性节能管理工作。推进变频和锅炉节能技术改造,支持企业采用热电联产、余热、余压、新能源及资源综合利用发电等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促进主要用能产业与产品单位能耗下降。

促进循环型服务业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生态旅游业、环境服务业等为重点,注重资源创造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推进园区产业循环补链。利用产业转移、企业搬迁等时机,以产业链延伸为主导,以企业群共生为主体,促进园区内生产工艺纵向与横向耦合,鼓励园区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信息服务设施共享,鼓励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利用,培育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体系。

提高废物利用水平。建立完善垃圾、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强制回收产品、包装物等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设施;建立全区统一的多层次废物集中分拣整理场所;建立社区废物分类收集网点,鼓励居民家庭分类处置生活废弃物。

建设一批循环型示范社区。围绕节能、节水、节地、废物减量与循环利用开展循环型社区建设工作。在太阳能利用、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垃圾分类和回收等领域进行试点。

 

第四篇坚持开放发展打造诚信品牌建设诚信东胜

 

第六章突出开放发展,拓展品质东胜开放合作新领域

 

以互联网思维,树立“大东胜”理念,重新界定城市和产业的发展空间,搭建城市营销和交流合作平台,拓展产业的辐射半径,增强城市的包容性,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率先打造内陆经济开放新阵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助力与俄蒙合作的向北开放桥头堡,推动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主动参与区域对外开放。依托装备制造、绒纺、煤炭等优势产业和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俄、蒙等开展对外贸易;在有条件的地方,申报筹建综合保税区;搭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物流等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完善投资布局,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切实提升开放水平。

积极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等机遇,积极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打造“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园区”,发展飞地经济。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的模式,重点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尽快形成规模,显现集聚拉动效应,成为新的增长极。

深化呼包银榆经济区合作。利用国家出台《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年)》契机,发挥优势产业作用,主动走出去,开辟产业发展新阵地、产品营销的新市场、服务合作的新领域。围绕羊绒、煤炭、汽车等产业,以城市商圈、区域性专业市场等为载体,打造立足鄂尔多斯、辐射周边的特色商贸集散地;围绕能源、化工、制造业等发展物流、设计研发、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产业服务范围向周边辐射,打造呼包银榆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围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建设呼包银榆经济区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节点城市;加强与兄弟旗区合作,创新区域发展体制机制,以目标同向、互惠合作、优势互补、利益相连为原则,实现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以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对接共享,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增强城市的包容性。

 

第七章  突出诚信建设,打造品质东胜诚信城市品牌

 

挖掘和利用好“诚信”资源,打造“诚信东胜”城市品牌。到2020年,全区社会信用基础性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各行各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立,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取得明显成效;信用产品得到推广和应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和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

建设诚信政府。突出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履行和兑现政府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让“有诺必践”的诚信政府形象深入民心。加强廉政建设,把廉洁作为建设诚信政府的根本保障,做到红线面前不迈脚,高压线面前不触碰,经济利益面前不伸手。

加快重点行业和部门信用建设。重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诚信建设体系。工商、税务、安监、质监、食药、经信、建设、环保、金融、交通、民政、人社、法院等部门率先建立健全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法人的信用信息档案,研究制定部门、行业统一的信息征集、发布标准,完善信用信息的归集、整合、评价功能。

推进地方性信用制度建设。以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共享和披露、信用监督和奖惩、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等环节为重点,研究制定信息报送、社会法人信用建设、信用信息应用、信用信息异议处理、信用投诉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针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业生产、建筑质量、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纳税、经营、银行债务、履行生效判决文书、用人单位信用、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信用情况,发布诚信“红黑名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社会组织在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许可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确保守信者受到奖励;对列入不良信用“黑名单”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据已有政策法规进行联合监管、联合惩戒,使失信者寸步难行。

推动信用产品广泛使用。大力推进政府在行政事务中使用信用产品,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资质认定、招标采购、申请政府资金支持、食品安全等领域率先使用信用评价报告或信用信息报告,提倡企业和个人在交易活动中使用信用产品。培育信用服务机构建设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信用服务需求。

建设信用服务监管制度。切实维护信用服务市场秩序,依法对信用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监管。建立信用信息侵权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信用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有效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确保信用信息安全。

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媒体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普及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宣传诚信典型,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建设幸福东胜

 

第八章  突出共享发展,提升品质东胜接纳包容雅量

 

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方针,保障基本民生,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全面建设幸福东胜,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第一节  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做到教育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力争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中国西部地区前列。

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学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使城乡之间、校际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方面更加均衡。“十三五”末,义务教育优质学校数量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40%。深化拓展“同城待遇”,与户籍改革相适应,调整新生入学方案,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合理布局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大力扶持普惠性注册民办幼儿园,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相结合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到“十三五”末,公、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6:4,基本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彻底取缔不合格民办幼儿园,适龄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4%。

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推动高中招生政策改革,实现中心城区高中招生政策统一。以教育科研为引领,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打造全程高效课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业、心理及价值观的引导。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根据产业分工错位发展,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建设能够满足生产性实习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需求的综合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规范在职人员培训,推动职业人才基本素质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职普比例大体相当。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施“三名”(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培养工程,配套一揽子激励政策,投入专项经费用于保障人才培养和奖励;拓展与包头昆区、扬州广陵区等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培育一批教育英才、教育功勋人才和教育领航学校,提升办学品质,推动东胜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公益性原则,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推动医疗资源布局调整,按片分区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业务、药械、财务、行政等方面与区级以上公立医院一体化管理,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使城镇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区、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行“三保合一”,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统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形成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切实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务人员积极性和社会满意度,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全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规范药房”建设,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按规定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规定使用比例,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加快发展蒙中医药。坚持发挥蒙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以东胜医院为平台,成立区级中蒙医院,满足各族群众的健康需求;健全蒙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大对蒙中医事业投入力度,实施区蒙中医院建设和蒙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服务,“十三五”期间力争使区蒙中医院建设初具规模。

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向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发展,重点专科医院向中西部地区专科中心发展。“十三五”期间,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逐步实现市民“大病不出城”。

全面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开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逐步完善并实现全员人口信息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对接,基本覆盖全区人口信息实现动态更新,初步形成具有基础性、共享性的人口综合信息资源平台。

全面提升体育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建好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建立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开展好群众身边的经常性体育活动,大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构建亲民、便民、利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广和发展足球运动,支持东胜区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开展各类训练项目,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组建高水平体育俱乐部,争取1—2个省级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户东胜。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以足球改革为契机,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产业,实施体育产业精品工程,鼓励企业打造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商品等相关业态发展。

 

第二节  织好基本民生保障网

 

积极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把解决“零就业”家庭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每个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和人才服务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指导,强化就业培训,做好企业稳岗转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十三五”期间,每年解决劳动力就业5000人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创业成功400人以上,带动就业1500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750人以上;就业再就业培训2500人以上。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行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和基本养老关系转移衔接政策,建立基本医保、大病商业保险、疾病救助等衔接机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2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达到应保尽保。

完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城市低保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程序,逐步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化核对、网络化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标准调整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扩大“一站式”救助定点医院;合理确定医疗救助标准,加强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加强“救急难”试点工作。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到2020年达到58350元。健全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水平。健全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惠农政策,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着力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志愿服务活动。

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健全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体系;建立“数字物价”信息系统,实时发布涉及民生的动态价格信息;落实和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物价波动影响;拓展农贸批发市场、农副产品销售网点,与周边地区联合建设一批蔬菜基地,让“菜园子”与“菜篮子”产销有效对接。

 

第三节  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程

 

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坚持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相结合,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脱贫“五大工程”,增强扶贫开发内生动力,2016年,实现全区建档立卡精准贫困人口31户、84人精准脱贫,脱贫率达到100%,确保全区低收入人口364户、922人稳定增收。

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准确识别贫困家庭,逐村(社区)逐户建档立卡,明确帮扶责任人,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制定具体精准的扶贫措施和帮扶计划,提高精准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扶贫帮扶全覆盖,不脱贫不脱钩。

实施金融扶贫工程。运用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户担保、贴息等政策,放大财政扶贫资金规模,变无偿为有偿,实现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破解贫困户贷款难瓶颈。

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全面推进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工作,成立扶贫互助合作组织(协会),投入专项互助资金,扶持种植、养殖、运输、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增收。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矿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采取产业安置、特殊人群养老安置等方式实施易地搬迁。鼓励贫困户在市区购买商品房,政府适当补贴。2016年计划搬迁49人。

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参与扶贫开发。

第九章  推进和谐东胜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第一节  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示范区。以“城市民族工作进社区试点地区”为契机,打造功能设备完善、民族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社区,让社区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阵地。高度关注城镇少数民族就业问题,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开发适合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岗位。积极争取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集中用于民族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学配套设施和民族特色教育。在扶贫脱贫、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向少数民族群众倾斜。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加强“蒙汉双语”干部队伍建设。合理配备“蒙汉双语”干部,鼓励支持年轻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积极为少数民族干部多岗位锻炼、多层级锻炼创造条件。

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和扶持歌颂民族团结、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创作。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民族文化资源进入市场。加强民族歌舞、民歌民谣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和档案资料抢救、保护、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依法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形成以法治政府引领法治市场、法治社会的新格局。规范执法行为,加快整合执法资源,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依法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加强执法过错追究。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实行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明确办事规则、办理流程和办结期限,防止权力滥用。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建立健全行政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健全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发挥好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集中精力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有效防止干预司法活动。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改革,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建立检察机关督促纠正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行使职权行为的制度,确保行政权力依法有序高效运行。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建立以法院为主、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联动的执行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加强人大、政协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司法、监督司法。努力破解制约司法能力、影响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面推进普法工作。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推进执法、司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人才跨部门交流。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职业保障体系。加强律师协会会员监督管理,提升律师行业规范化水平。培养高端法治人才,实施蒙汉双语律师服务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逐步完善法治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和法制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平安东胜。

建设和谐社区。按照权力下放,服务重心下移的原则,赋予社区更多的管理和服务职责,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深化社区组织365精细化服务,建立社区利益协调机制,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将社区打造成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和社会管理的组织节点。扎实推进住宅小区文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现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小区文明创建和物业管理全覆盖。

加大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集中化解房地产领域矛盾。借助棚改资金和债券资金,破题多角债务问题,化解房地产领域关联矛盾;有序启动在建房地产项目,化解商品房逾期交付矛盾;综合运用行政、司法手段,督促企业解决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产权证办理及建筑领域遗留问题;推动房地产企业兼并重组和清理退市,焕发房地产企业生机与活力。攻坚政府性债务。综合运用资源资本化、资产拍卖、股权合作等方式,逐步化解政府债务;争取政府债券,协调金融机构将短期高息贷款转换为长期低息贷款,缓解政府融资偿还压力。妥善处理民间借贷问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依法推进非法集资案件处置工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设立续转贷基金,帮助企业完成“倒贷”;多方化解不良贷款,维护地区金融秩序。抓好涉及民族矛盾问题的排查稳控,加强对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动态管控,坚决防止插手或炒作敏感问题。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大调解”作用,积极调解涉及价格认定案件各类价格纠纷,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把信访纳入法制轨道,健全完善网上信访工作制度和信访协调化解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依法处理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规范信访秩序。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扎实开展稳评工作。

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技术视频防控网建设,实现重点公共区域、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的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达到100%;加强区域警务协作网建设,健全社会治安信息共享、治安形势分析研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加强重点行业管理工作,推动实名制登记,推广计分考核、动态考核、分级管理、黑名单管理等办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流动人口、重点青少年群体等重点人员的服务管控工作,落实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未成年人监护、涉诉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等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较大事故起数、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死亡率控制在市里下达的指标之内。健全网络舆情核查处置机制,加强对互联网、新兴媒体及相关舆情的全方位监控。提高气象预警和服务水平。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加强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自动环境监测站、大气成分监测系统、移动气象台等,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抓好应急联动处置,切实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药安全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

全力做好爱国卫生、双拥、档案、红十字会、质量技术监督等工作。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将爱国卫生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推进城市卫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继续发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积极支持军队建设,巩固发展国防力量,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维护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基本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第六篇  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调控,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加强党的领导是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根本政治保证,加强政府科学实施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手段,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全区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区委研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把领导经济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改进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改革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机关党建标准化建设,提高机关党建规范化水平。统筹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加大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加强党员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和执行力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推进农村、街道、社区、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加强政府调控合理配置财政资源。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财政资金保障。完善财政收入分配格局,科学合理控制地方性债务总量,规范使用管理。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事业建设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财政资金优先向民生事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倾斜。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完善财政审计,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增长,厉行节约。

抓好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制定全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必须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各园区、各部门要把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规划指导,做好四个“衔接”,即目标任务的衔接、各种规划的衔接、空间布局的衔接、政策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争取市、自治区、国家有关部委在编制规划、运用政策、安排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力争东胜有更多的项目纳入市、自治区、国家部委规划,得到更多的上级政策支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部门参与的规划推进领导小组,明确政府的领导责任,强化政府落实规划的意识,具体工作和约束性指标要分解到各有关部门、镇和街道,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部门年度计划,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及监督制度,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区人大报告,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扎实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掀起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热潮,坚决摒弃不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思维定式、陈旧观念和习惯做法,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因小进而满,不为陈规所束,不为传统所限,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真正使“五大理念”根植于心,转化为自觉行动,努力在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促进创新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推动转型发展上见到新成效。

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重视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积极作用,增强整体工作合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使各级干部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改进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强化执行力,推动抓落实,营造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市和我区改进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持久反对“四风”,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

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确保规划任务顺利完成。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动员全区各族人民坚定建设品质东胜的信心和决心,弘扬“开放、包容、厚道、创新、进取”的城市品格,积极投身于转型发展、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凝聚全社会各方面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力量。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同心同德致力于东胜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及指标调整。建立健全规划的中期评估机制,对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及重大项目、重要任务、政策措施等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或国内外环境有重大变化情况依法适度修订、调整规划内容。

 

 

 

 

 

 

 

 

 

 

 

 

 

 

 

 

名词解释

 

三证合一:指企业登记时由依次申请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合并核发一个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

一址多照:指以同一地址作为二个及以上企业的住所登记注册,形成一个地址核发多个营业执照。

自治区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2014年自治区发改委确定东胜区为自治区健康服务业发展创新试点。

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2014年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提出,计划利用3年时间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即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

五大攻坚行动:2013年区委、政府决定在全区围内开展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旧城区改造提升、城市建设清违治乱、政府性债务化解、民间借贷化解“五大攻坚战”。

经济新常态: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7+4”工程包:2015年国务院新的投资导向。“7”是指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与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和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4”是指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

六大领域消费工程:指2015年国务院推出的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和养老健康消费。

六大新兴产业工程包: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明确2015至2017年,重点开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惠民、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发展、高性能集成电路及产业创新能力等六大工程建设。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互联网+:“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夜间旅游经济:夜间旅游是相对白天旅游而言的,指游客在晚上7点以后的旅游活动,夜间旅游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装箱物流:以集装箱为主要运载工具的物流。利用集装箱耐久性、反复使用的特点,设有便于装卸和搬运的装置,在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中运输时无需中途换装。

共同配送:也称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其本质是通过作业活动的规模化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

金融后台服务:是指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相对分离,并为前台业务提供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如: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培训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因其科技含量高、中高级人才密集、吸纳就业量大、提供数据集中和技术保障能力强、直接支持前台业务发展的特点,日渐成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城网络购物:指在相同城市或同一地区利用互联网进行洽谈、交易购买商品的一种消费行为。是传统商业实体、商业模式转变的一种方式。

现代都市农业: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它是指靠近都市,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优美生态环境和休闲旅游场所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主要意义是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第三次创业:是指鄂尔多斯创业在经历了由“农”到“工”和由“小”到“大”两次转变之后的由“量”到“质”的历史性第三次转变,是推进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的伟大实践。

先照后证:是指公民注册企业或公司时,先颁发营业执照,再续办其他各种法定证书的工商注册改革机制,是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

十万大学生鄂尔多斯创业就业圆梦行动:2014年鄂尔多斯市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启动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就业工程,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依据其吸纳就业能力、经济社会效益等情况给予1万元、2万元、5万元、8万元四个等级的资助。

三规合一: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在规划安排、编制体系、编制标准等方面互相统一。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环保“三同时”: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三保合一: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并轨合一的医保制度。

飞地经济: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众创是指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汇众智搞创新。众包是指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汇众力增就业。众扶是指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帮扶、个人互助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汇众能助创业。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汇众资促发展。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多规合一”: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相互融合和衔接,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空间规划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强调,结构性产能过剩是导致经济运行中很多困难和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供给侧,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增长,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项任务。

“僵尸企业”: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存在的企业。

通用机场: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而使用的机场,主要执行小型旅客运输、空中旅游、航拍测绘、农林喷洒等飞行任务,起降飞机主要为小型飞机和直升机,具有建设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

地下综合管廊:在城市地下空间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讯气热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

“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分级诊疗: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主要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问题,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