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予“365精细化服务法”新意新韵新内涵
东胜区辖12个街道、79个社区,有党员1.7万余名。近年来,东胜区委政府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总结提炼形成了以“三条途径掌握民情、六个步骤办理民事、五种方式满足民需”为主要内容的365精细化服务法,从2013年探索总结“服务法”,到2014年全市经验推广,东胜区用9年时间持续推广实践365精细化服务法,将其运用到基层治理、疫情防控、创城创卫、民生保障等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实践中,为“老办法”赋予了“新内涵”,为城市改革发展、基层治理、民生改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条途径掌握民情。突出问题导向,通过“干部了解、群众反映、信息化手段采集”三条途径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六个步骤办理民事。突出规范服务,凡是居民需要社区党组织办理的事项,按照“分析民情、建立台账、及时办理、反馈结果、群众评议、动态考核”六个步骤分步实施,切实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五种方式满足民需。突出个性化导向,根据居民年龄大小、收入高低、健康状况、职业情况等进行精细分类,开展“组团、数字、代办、预约、错时”五种精细化服务。“365”这个9年前实施的“老办法”,今天赋予了“新内涵”,让市域社会治理更精细,服务群众更周到、居民群众更满意。——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普惠百姓。东胜区委认真研究分析三条途径收集到的社情民意,从群众期盼最强烈、意见最集中的事项入手,先后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债务化解、民间借贷化解、住宅小区文明创建和就医入学、效能提升等专项整治。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与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紧密结合,扎实践行“六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了联系服务群众水平,建立健全了“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工作机制,解决了一大批老旧小区电梯安装、充电车棚、三网改造等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做到党建惠民“供”与“需”的精准衔接,使市域社会治理和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滨河社区联合辖区14家企事业单位,推行“一线四同四联”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以“契约”的形式列出辖区共建单位“服务清单”,帮助辖区居民开通2趟公交线路、救助贫困学生79人,协调就业30人次,开展志愿服务50多次,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增强了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依恋感、获得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社区党组织的精细服务,吸引了群众、贴近了群众、团结了群众、赢得了群众。近年来,东胜区在持续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将活动场所延伸到居民家门口,累计新增小区党群服务站233处2.49万平方米,79个社区共成立文体队伍近300支,通过开展文艺汇演、全民健身、百姓舞台等文化活动,增进了群众间的了解,形成了邻里守望、和谐共融的生活氛围。实施了百名社工人才培养计划暨“三社联动”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单位结对联系社区、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亮身份、认岗位、作表率”等活动,将群众紧紧凝聚在社区党组织周围,实现了群众需求的期望值与社区服务的着力点高度契合,搭建起党组织、党员干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社区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大家庭。——强化了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推动了城市基层党组织系统建设。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和行业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机制逐渐形成。通过打造互利共赢的创新载体,形成了党建共赢、资源共享的有效链接。2021年以来,东胜区坚持将“社区吹哨、部门响应、党员报到”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引领市、区两级7300余名在职党员进社区“亮身份、认岗位、作表率”,累计认领社区建设类、小区治理类、政策宣讲类、创城志愿类、文体活动类和扶贫济困类等10大类5100多个服务项目。街道社区党组织有效运用365精细化服务法,推行明白卡、联系卡、纪实卡,记录表、评定表,项目清单为主要内容的“三卡、两表、一清单”模式,实现“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的无缝对接,认真践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形成了包联单位顶格推动、在职党员全员上阵、居民群众自发参与的生动局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老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形成了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了美丽城市建设。东胜区共划分出12个街道一级网格、79个社区二级网格和600多个小区三级网格,消除了服务管理“盲区”,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服务网络,切实将矛盾隐患消除在初始阶段。实施了“网格制”管理,突破“经验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的模式,坚持问题导向,既注重解决存量问题又着眼建立常态化机制。推行了“网格长制”,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各个领域、各种群体、各项工作吃透理清定实。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凝聚城市综合管理新合力,提升了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基本构建了条块融合、联动负责、共治共享的基层工作新机制。 东胜区党组织365精细化服务法在市域治理中不仅赋予了“新内涵”,而且发挥了可圈可点的效应,推进了共治共享,实践证明,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是实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使群众满意、党员满意的有效载体。——使“条块分割”变为“无缝对接”,强化了系统建设。365精细化服务法,改变了为民服务条块分割状态,构建起无缝隙、全覆盖服务网络。纵向实现了街道、社区、小区三个层面的无缝对接,将每个网格作为服务基本单元,面向基层和群众的审批事项、社会事项和服务管理事项直接下放至街道,将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融入网格,使服务成为加强城市党建工作的鲜明主题;横向实现了与驻区单位、行业等各领域党组织的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和功能优化,从而逐步实现服务管理的全覆盖无死角,强化了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使“群众上门”变为“资源下沉”,推进了共治共享。365精细化服务法,以街道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保障,以服务触角延伸到小区为方向,将工作人员、审批权力和服务职能下沉到基层,有力推动了服务资源下沉、服务触角延伸。部门服务资源、街道社区干部、在职党员等下沉到网格内,带着感情走进群众,在思想观念上与群众同频共振,将群众需求当作“第一选择”,以楼宇“总理”的角度谋划社区发展,以居民“管家”的角色搞好社区服务,扭转了过去群众不关心居事、社区干部拍脑门定事、社区党组织等人上门办事、群众办事追着社区干部跑的局面,形成了人往网格走、劲往网格使的精细化服务机制。——使“政府包揽”变为“多元共治”,提高了基层治理水平。365精细化服务法,有效整合网格内资源要素,从政府单一管理转为与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实现社会治理多元化。365精细化服务法,着眼于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结合城市基层党建,有效统筹了网格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服务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活力,凸显了群众的主体地位,推进了党组织引领下的居民自治,实现了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东胜区党组织365精细化服务法在市域治理中“老调重弹”,并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老办法、老模式,而是弹出了新创意和新韵律。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面前,用前瞻性的目光、思维、理念,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特点,开拓新思路,探求新办法。他们的“老调新弹”,弹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新内涵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向往、新诉求,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过去和现在、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渗透着不变中有变化、变化中有不变的辩证法。 在“365”的辐射、带动下,东胜区各个街道社区结合自身特点,一项项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脱颖而出——
“党建+请你来协商” 找准为民最大“公约数”
东胜区天骄街道党工委创新开展“党建+请你来协商”,坚持三个始终、抓住两个关键,完善协商机制、营造民主氛围、聚焦问题解决,实现两种协商相互赋能、相互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三个始终”: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天骄街道民主协商工作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社情民意采集、议题筛选把关、协商议事环节、议定措施落实、成效评议反馈全过程。健全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群众自治的机制,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始终遵循协商为民。民主协商目的在于还权于民。切实从“干部说了算”向“大家商量办”转变,多请群众说、多让群众议,使协商过程成为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过程,让群众成为协商主体,增强群众获得感。紧紧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急难愁盼” 民生问题,作为协商议事的重点,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始终注重工作实效。广泛接触各类群体,全面客观公开反映群众意见,通过把握基调、正确引导,按照“简单高效、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促进依法协商、理性协商、真诚协商、和谐协商,实现言在实情上、议在实质上、策在可行上,找准最大“公约数”。协商议定的措施,能就地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就地解决的,通过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反映,形成民主协商互联互通、良性互动,多渠道推进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全面落实。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协商在一线。议题征集在一线。在议题征集上,侧重选取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通过入户走访、召开现场征集会、互联网平台发布等渠道,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民情议题征集。解决问题在一线。在协商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政协委员深入一线调研,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让协商视角向一线聚焦。另一方面,注重协商平台在居民小区、问题现场就地搭建,以板凳会、凉亭会、家门口等灵活方式开展协商活动,让协商合力向一线聚集。使群众充分知晓民主协商就在身边,不断培养群众的协商意识。二是协商常态化。将民主协商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每月针对社情民意分大事、要事、难事进行分析研判;每季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每年制定年度协商议事计划,并对上年度协商议事成效进行评议。着力在建制度、搭平台、讲程序、重实效上下功夫,制定完善协商议事规则,让民主协商更有效,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常态化运行机制。天骄街道“党建+请你来协商”,通过“坚持三个始终、抓住两个关键”,实现了平等协商、共同发展,促进了辖区各族群众充分表达利益诉求,提升了街道、社区协商议事能力,加强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红色商圈”“红色物业”迎来“满堂红”
东胜区交通街道吉劳庆社区党委针对商圈内商业和个体商户聚集、人口密集、人员流动性较大、需求多样化等特点,按照“构建与商圈整体规划和功能定位相匹配、与商贸业态发展相适应、与党员群众工作生活相协调的区域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城市基层党建格局”的思路,通过“四个一”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整体融合中实现内涵式发展、系统性增效的红色商圈党建新路径。吉劳庆社区党委深化“一核心三融合”党建工作机制,构建了横向到边即社区党委——楼宇商圈——社会组织、纵向到底即社区党委——小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的组织网络体系。利用街道议事会--社区议事厅--小区议事吧---楼栋议事桌,围绕网格内各类问题、事项决策等内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网格议事、会议定事、联动办事、业主评事”的民主协商制度,建立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将各类纠纷矛盾化解在网格内部。2021年以来,社区所辖小区涉及小区维修、邻里矛盾、物业矛盾的事情113件均在网格内得以解决,实现了人在“格”中,解决问题不出“格”;事在“网”中,“网”住社区大小事的目标。“融合共治”是吉劳庆社区党建工作的内涵特征,在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路径中形成的一种工作理念和实践模式,其基本内涵是用开放的视野、统筹的理念、柔性的方式,从共同需求和共同愿景入手,以万达广场为中心,以商圈内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和商户为对象,以党建引领“商圈+商户+楼宇”为框架,打破各类党组织地域、层级、隶属关系壁垒和各自为阵封闭的局面。通过联合党委这个平台,把不同区域、领域、行业的党组织有机联结起来,打造红色商圈党建联盟。通过党建工作联促、特色品牌联创、互动平台联建、服务社会联动、商圈文化联绘“五联”特色模式,开展了商圈美食up汇、党建联盟畅享会、公益捐助等活动16场次,引导商圈和民营企业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形成区域统筹、多方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基层治理格局,实现了党建统领、助推经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总目标。吉劳庆社区党委以“联合作战”的方式,利用红色商圈党建联盟资源丰富的优势,全面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贯通”的服务网络。利用商圈商户群众拟“订单”、社区党委出“菜单”、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党员、志愿者、包联单位来“买单”的“三单”式服务机制,由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共建单位针对各类“菜单”,开展现场会诊、答疑、帮扶等活动,着力化解商户发展障碍,推动商圈整体健康发展,实现“商圈群众动动嘴、党员干部跑好腿”的零距离服务。同时,在商圈内广泛推行党员“五亮”工程(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评议、亮点评),组织商户主动亮牌经营,对党员身份、岗位职责、承诺事项等予以公开,引导党员商户强诚信经营、作示范表率,以线上线下认领“微心愿”等为载体,协调解决了困难群众帮扶、疫情其间商户房租减免、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等群众实事600余件,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吉劳庆社区以聚焦群众所需,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深入推动党建与物业深度融合,以红色物业为切口,构建“小区党小组+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管)”的“红色社区治理联盟”,注重引导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开展“居民恳谈日”、推进“参与式预算”民生微实事等活动,成为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桥梁和纽带。2021年,通过“红色社区治理联盟”筹资113万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57件,不但实现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双赢”,也持续推动小区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将群众最盼、最急和最忧的问题作为网格工作重点,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让群众在“红色服务圈”中越来越有色彩、有温度、有活力,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一花引来百花开”。“365”不仅彰显出强大的市域社会治理效应,而且“繁衍”出一系列符合社情民意的新模式,奏响了基层市域社会治理“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