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惠民为民利民理念”建设“内外兼修”的活力文明镇
资料来源:罕台镇 发布日期:2024-05-27 09:49
字号:
打印: 保存: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文化兴则乡村兴。罕台镇通过践行“惠民为民利民”理念,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红利,实施“罕”字牌文化标识建设工程,统筹阵地建设、活动开展、机制创新等各环节,形成工作链条,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罕台文化“名片”,推进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共荣,不断为罕台镇文化经济发展助力,为乡村振兴强心铸魂。

  (一)多点齐发,打造惠民共享“加油站”

  共享空间提能。积极探索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有效机制,高标准实现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阵地、草原书屋中心书房提档升级。在村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景区景点、城镇街区、医院学校等公共空间嵌入演出、展览、阅览、培训、讲座、游艺等文化服务功能,配套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创意、沙龙活动、休闲休憩、轻食餐饮等场景的一体化、模块化服务,打造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文化触手可及。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大力推进邻里文化共享长廊、共享文化室等一批小而美的公共文化共享空间建设,形成“15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率先在4个社区打造“小镇有爱 和美邻里”文化品牌,每月至少开展1次丰富多彩的邻里文化活动。推广“类博物馆培育”试点,在灶火壕村西口风民俗文化园、元禾生态农场等地打造1处集聚农耕文化和走西口文化、蒙汉融合文化的乡村博物馆,更好促进文旅反哺,文旅共富。“移动阵地”补缺。推动以视频号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平台及其数字技术融入群众公共文化生活。在全镇选树若干名“助农推介官”,推荐罕台镇各村特色农副产品、文旅产品。依托“村村响、电子屏、无人机”等载体,打造共享文化“移动阵地”13处,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聆听党的声音。

  (二)有声有色,搭建为民共享“大舞台”

  精准对接群众共享需求。把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促进共富共享的基础工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夯实共富共享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征集反馈机制,每周开展1次“问计于您”精准问需服务,以常态化串门式入户和精准分类式入户为主线,建立需求、资源和民意清单,推动实现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举办丰富共享活动。利用好节庆、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将共富共享理念融入节日文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百姓大舞台等阵地、场所每月至少开展4次系列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型”村社区。加大公共文化惠民力度,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公益众筹等方式,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文化供给服务。整合文化活动共享资源。开展“以文化人”行动,整合5支民间文艺团队,定期举办体现罕台特色的村歌、村舞、村讲、村晚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支持设立非遗就业工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建设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点。邀请剪纸、烫画、木雕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村社区,走进景区。结合村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开展非遗物品展览及体验活动,把优秀的非遗文化送到居民群众的家门口。以“培育邻里文化”“弘扬诚信文化”等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营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加强共富共享主题作品创作生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共富共享文艺作品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活动。指导推进乡村文艺团队建设,开展乡村文化能人培育,充分挖掘辖区热心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建立镇文化人才库。深化拓展“红褂褂”志愿服务品牌,开展“田间地头”宣讲、“老支书讲红色故事”宣讲、能人致富宣讲等特色宣讲,探索建设“为老为小”“老支书故事会”等一批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和乡村文明实践路线,逐步形成“一所一模式”“一站一品牌”“一点一特色”的工作格局。

 (三)示范引领,构筑利民共享“新机制”

 厚植乡风文明,培育美丽乡村。将“共富共享”理念纳入村规民约,制作《村规民约口袋书》,以村规民约为基础设立“积分超市”,围绕共建共享、人居环境、乡村振兴等方面出台乡风文明“积分制”量化考核指标,推动乡风文明由倡导约束向自治自觉转变。发挥“一约四会”组织的作用,切实推进婚俗改革、殡葬改革,反对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文明示范引领,培育社会新风尚。广泛挖掘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事迹,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身边的榜样”评选活动,定期评议“红黑灰榜”,潜移默化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不断深化文化共享成效。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培育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和品牌。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灶火壕村西口风等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文化遗存,通过宣传展示、体验感受等方式,引导各族人民在体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