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街道用活临时救助,提升民生温度

为发挥好社会救助服务效能,民族街道积极作为,用活临时救助,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一是主动发现“解民忧”。依托村、社区网格管理,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员、联户长等熟悉社情民情的优势,建立“主动发现”前哨。通过社会救助政策咨询电话、日常服务、入户摸排、群众反映等途径了解收集辖区内困难群众线索,分析研判有潜在风险的困难对象,不定期开展走访排查核实,对核实后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截至目前,街道已收集困难群众线索80余条,入户核实35次。
二是及时救助“纾民困”。通过“动态监测、分类管理”建立“快速响应+精准帮扶”机制。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大病群体等重点人群,分类建立台账,并对其生活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对因突发事件、意外伤害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困难加剧的“急难型”情况,畅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核审批程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同时动态调整救助对象,做到“退出与纳入并重”,让救助资源精准落位。截至目前,街道现有低保378户577人,先行救助1户,新增14户35人,及时清退13人。
三是兜底救助“保民生”。建立分层救助机制,对一般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实行“及审及救”原则,对部分其他救助帮扶实施后仍有困难的特殊家庭,需要实施更高标准的救助帮扶,街道及时召集利益相关方,在5个工作日内将情况核实后上报民政局,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切实缓解受助家庭困难。截至目前,街道已上报需提高救助标准困难家庭3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