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直道”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项宏伟工程,《史记·始皇本纪》记载道:“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表明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开始修筑直道,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是真正的“过在当代,利在千秋”。刚刚经历六国统一战争的秦帝国尽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庞大帝国和自上而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但实际上庞大的疆域遍布六国的旧贵族,秦朝并没有建立起绝对稳固的统治,而在秦王朝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的政策下,始皇帝规划的“万世一系”勉力支撑了几十年就二世而亡,秦直道便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重新研究秦直道,对于把握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汲取国家社会治理经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远大前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秦直道,就是一条文化传承与国家治理的历史古道。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快速驰援北方,有效地遏制匈奴的侵扰,巩固北方的统治,于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令秦国大将蒙恬征调民夫数十万,历时两年余,终于完成了历史上一项罕见的浩瀚工程——直道。直道南起秦都附近的云阳县(今陕西淳化县北),北抵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全长1800多里(约相当于现在的1400多里)。《汉书·贾山传》记载道:“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 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足焉。”秦直道的规模应当不逊于一般的驰道。以秦代尺度计算,“道广五十步”约等于69.3米,即秦直道的规划宽度应当是大致与此接近的。据考古学者、交通史学者和历史地理学者考察现今地面可以看到的秦直道遗迹发现其保留宽度大概与此相当。也正是由于道路宽阔平坦,能适应大队人马快速驰援,故称“驰道”,又因其南北遥遥相对、直线相通,也称“直道”。
秦始皇修建了由都城通往六国的驰道多条,但直道只此一条,被誉为“千古第一道”,
秦直道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而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境内的秦直道遗址,是全程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直道遗迹沿150度左右的方位直线北行,绝无弯道,虽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侵蚀,尤能领略其“直道”雄风。东胜境内的遗迹多属丘陵地貌,地势延绵起伏,落差较大,沟壑纵横,站在遗址制高点,向南、北眺望,依然能看到数个山脊“豁口”一线相通,直道清晰可辨,是观赏秦直道“堑山堙谷,直通之”雄伟景观的最佳地。与修建于战国时期的东胜段秦长城相互辉映,构成了东胜区历史文化名片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秦直道是全面了解秦代道路的形成、历史沿革以及测绘、建造方法、道路规模等最直接、最完整的标本,对于开展我国交通史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胜区境内遗址沿途的巨大冲沟,不仅展现了本地区2000多年来水土流失的情况,也是研究直道沿途地区秦代以来地理变化、地貌变迁的重要资料,而由于秦直道建设之初作为军事设施的目的性,对于研究民族融合与变迁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又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指出,“直道”修筑的起因,在于与匈奴的战争。正如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是一种人类交往的行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回顾“奴隶制”以来的历史时也曾经指出,历史“逐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战争和交易这种外部交往的扩大”。从秦代历史来看,与战争同时发生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形式,还有和亲、赂遗以及关市等,其性质也可以看作“交易”,而直道通行的便利使其成为这些活动的首选线路。《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提到匈奴“绝和亲”;按照司马贞《索隐》引苏林的说法,即“直当道之塞”;《汉书·匈奴传上》颜师古注则称“塞之当行道处者”。就道路规格和通行效率而言,其中所谓的“路”与“行道”,是“直道”无疑。另一方面作为草原民族的匈奴与后来的蒙古等民族,经草原通路西行的贸易方式发现了丝绸之路联系东西文化体系的伟大历史作用,即通过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共同努力而实现的商贸文化交流之用。而直道对于东西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也因为秦汉与匈奴往来相关史迹得以突出显现,甚至可被称赞为“袖珍”的南北向“丝绸之路”,《汉书·匈奴传下》便记载自刘邦时代起,汉即“约结和亲,赂遗单于”;后来“增厚其赂,岁以千金”。汉王朝以“赐”的形式对于匈奴的物资输送,多有丝绸织品及成衣等。可见秦直道作为军事设施和交通基础建设,同时促进了我国古代边境地区的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是当今不可缺少的一块文化瑰宝。
历经岁月千年,沧海桑田,东胜区境内部分直道已不同程度的受到一定的损坏,保护工作形势并不容乐观。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经历了长年的风雨侵蚀、山洪沙暴等自然灾害、野生动物繁衍生存的损坏,和历代居民在这块土地上种地、放牧的影响,秦直道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已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悠久的秦汉与草原文明活化石,历年来,对于秦直道遗址的保护工作从未停止。1996年5月,秦直道遗址(东胜段)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成立了秦直道遗址研究保护发展中心,对秦直道遗址东胜段进行研究保护与利用,先后对秦直道遗址(东胜段)全长17.5公里保护范围及控制范围修建2000余根保护界桩,修建5块保护界碑,对秦直道遗址周边的城梁古城及苗齐圪尖古城修建保护性网围栏2000余米。2010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秦直道遗址研究保护发展中心重新编制了《秦直道遗址(东胜段)保护规划》(2012-2030)。数年来,秉着保护为主的原则,对全长17.5公里的遗址进行了无数次的巡查,力求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传承好。改革开放的时代新风之下,保护秦直道,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的历史根基,就是行走在炎黄子孙进取拼搏的精神之路上。
在中国早期交通建设的历史记录中,秦直道是首屈一指的重要工程。作为陆路交通建设的创举其规划、选线、设计和施工都显示出空前的技术水准和组织效率,秦直道的开通和应用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军事交通的发展历程而言,秦直道也表现出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之上秦直道对于研究秦代政治文化与社会风貌更有着巨大的实地考察价值。可以说,研究与保护秦直道,就是研究与保护秦代文化,就是研究与保护整个中国社会文化传承的一根脉络,能够从中汲取精神给养,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国梦鼎立助行。秦直道,早已不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是承载了华夏儿女热泪与汗血的精神之道,是一条文化传承与国家治理的历史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