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构建“三个共同体”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东胜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遵循“以人为本、专家办学、科研引领、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创建品牌”的发展思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学区制改革,统筹盘活资源存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优质资源供给,目前全部教育硬件环境均达到自治区一类标准,成为“鄂尔多斯市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一、积极构建“三个共同体”,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统筹发展,共建共享,构建资源共同体
东胜区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各学校按地理位置、学校沿革、发展水平、学生来源等划分为四大学区,通过一校多址一体化办学、优质学校设立分校等模式,建立起了“组团发展、联盟推进”的完整的学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缩小校际间的办学差距,促进了学区内教育理念、文化、德育、教学、科研、规划、师资、设备等方面重组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形成了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新建学校的快速成长,实现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二)创新模式,提质增效,构建组织运行模式共同体
东胜区着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再造,推动学区整体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水平,通过创新学区的组织、运行模式,形成了教体局领导联系学区,教研中心教研员分学区进行业务指导,学区主任、副主任走动的办公的新格局。在运行模式上,做到了德育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课程资源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等“四个一体化”新模式。
(三)制度保障,管理规范,构建管理体制共同体
东胜区通过制定富有激励作用的、便于操作的学区联合教研、整体考评等制度,促进学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学区例会制度,研究解决学区构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联合教研,成立学区教研联合组,统一规划、集体研究,集中开展学区教育和教研活动,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通过整体考核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日常与专项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更加关注教师成绩、教师进步、教师成长、教师发展。对培训进修、教科研、师德师风、日常表现等对方面工作实行综合评价考核。
二、创新体制机制,有效破除发展中的瓶颈
(一)实现了高位均衡,优质倍增。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试,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价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调配,从而极大地缩小了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
(二)有效地破解了大班额与择校难的问题。通过硬件均衡、教师均衡、课堂均衡,加之改扩建学校、民校补充等有力举措,目前,我区已经控制了大班额,择校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重建了区域教育管理的新秩序。推行学区制,减少了行政干预,下移了工作责任,激发了学区长及各学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内部合作竞争的机制被激活。各个学区抱团发展,团队创优,合作共赢,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自运作局面。
(四)促进了我区方方面面工作的整体优化与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区先后荣获成自治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自治区第一个“双高普九”旗(区),自治区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自治区体彩杯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等荣誉称号。
三、不忘教育初心,发展的路上充满挑战
教学资源存在供给不足的风险,预计未来 4年平均每年净增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3000 名以上,校舍不足、教师短缺矛盾仍然突出。教师专业素质技能需进一步提升。老教师思想转型不明显,个别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跟不上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在教学工作中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部分新招录教师业务水平不够高,这是由于有一部分新老师是准备了多年才考进,专业功底不扎实,将教师职业仅仅作为“谋生手段”,敬业精神不强。教学评价方式尚未完全革新。唯分数、唯升学的思想仍然大范围存在,综合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科学的评价思想尚未深入人心。